古代长安无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还是社会文明等层面所创造的文化成果
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在西安
连吹过的风都是文化
踩的地全是历史
西安
作为世界历史名城
名副其实!
日夜生活在这的你
关于西安的这些历史传说
你都知道吗?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西安钟楼
钟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面来说,它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首。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
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王府城垣至今依然伫立,历经六百年沧桑的剖面层次分明。
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
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亲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
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太子朱标不久以后英年早逝,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
西安在历史上最后一次错失了重温国都旧梦的机会,但西安钟鼓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鼓楼的重檐歇山式屋顶和天安门城楼一样。
不仅是房顶屋檐,西安钟鼓楼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非比寻常。
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有一座宽敞的寺院,叫慈恩寺。寺内,一座气势雄伟的七层砖塔拔地而起,巍然屹立,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
这座寺院是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并且邀请玄奘法师来担任主持。
起初寺内并没有塔,为了让玄奘保存西行求得经书、舍利、佛像等,在已经成为皇上的李治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经风雨剥蚀,但风貌依旧。大雁舍身而死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民间关于大雁塔的来历和传说也有很多,有人说它是一群大雁落下来留下的;有说它是仙人点化而成的;也有说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饮,才找到水源,得以还生,并完成取经之事,为报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西安城墙西南城角
西安城墙四角各城楼叫“角楼”,如果能够绕城墙走完一圈,就会发现惟独城墙西南角是圆形的,其他三个城角则是方形的。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将此与风水联系,猜测如此建筑结构是故意而为,可能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万代。
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实为城墙转角处突出墙体的实心台,准确的名称应该为“角台”,其上的建筑为角楼。城角外形不同出现在明朝,圆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韩建修的“新城”角台遗址。
明代修缮唐代城墙时,朱元璋下令角台向外扩张1/3,惟独没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墙角台原貌。
当然很多人又会问到,为何只有西南城角没修缮,这里面可是有两段传说。
一种说法是西南城角处于地震带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现一次问题,最后没办法只能保留圆形。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令谋臣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谋臣反复设计后的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而朱元璋觉得凡事切莫墨守成规,提笔将图纸上的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
下马陵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东起今天的和平门,西至今天的文昌门,全长有800余米。
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
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历史学界考证,白居易遇见的京城女子所说的应是“下马陵”,但白居易不知有此地名,听成了陕西话同音的“蛤蟆陵”,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
端履门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木头市接柏树林,长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
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思行止检点之意。门东侧有官员侯喻堂址,后称朝贺巷。
美食传说之泡馍
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角色扮演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
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
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名。
泡馍这一滋味独特的美食,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一样,总是让人忘不了。
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不知有多少人反复念叨过它,从巷子间到电影《西安事变》,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一直念到中南海的宴会上。此美味出自西安,如今反过来,西安这座城市的名字也因泡馍而出名了。
美食传说之黄桂稠酒
西安黄桂稠酒始于商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老弱妇幼和不善饮酒者,均可大碗来喝。
饮时或温或凉,四季皆宜。由于内配有中药黄桂,使酒味有黄桂芳香,故曰“黄桂稠酒”;还因其产于长安,故又称为“陕西稠酒”。
相传“贵妃醉酒”喝的就是西安稠酒,故还称“贵妃稠酒”。
传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光临长乐坊饮酒,味美醇香的稠酒使贵妃倾倒,当即将手中的桂花赠与店主。
店主将桂花植于贮酒园中,不料桂枝生根开花,在长安坊繁衍成林,花开时节,桂花香,稠酒香,香溢长乐坊。
店主遂将桂花用蜜腌制后兑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清香远溢。“黄桂稠酒”便由此传开,至今传为佳话。
《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
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曾对稠酒产生浓厚兴趣,几次要求痛饮。
杨虎城、张学良将军驻军西安时,
宴客总要用陕西的臻品稠酒。
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
这座永恒的城市
就像一部活的史书
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
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