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热播电视连续剧《大秦赋》的原因,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评论热潮!

从一开始的剧情品论,到后来变为两个方向的争吵!

其中大骂秦始皇者有之,夸赞者也有之。在一部分别有用心的网络公知的混水摸鱼带节奏下,风向甚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其中挑拨离间者,胡说八道者,诡辩扯淡者层出不穷!

笔者者观看了这两天的乱象,实在无法忍耐!必须要出来写些什么方能对得起自己和读者!虽然我不是什么知名大V!

古语说:欲亡其国,先亡其史!一个国家民族要是没有了历史,那么他就是任人宰割的对象!

毛主席说的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只不过现在他们不敢发动战争,那就在文化上发动战争达到他们的目的!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辩证的去看,要客观公正的来看,要理智的看。

要结合历史情况,考据要严谨,不能信口开河发明历史,创造历史!

今天我们就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看秦始皇嬴政!


奋六世之余烈

秦始皇嬴政,父亲是秦庄襄王,氏为赵氏,姓赢。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1)

始皇帝像

他出生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的赵国邯郸。为什么是邯郸不是咸阳?

因为他的父亲此时正在赵国做人质。

按照我们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说他父亲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所以才被扔到了赵国做人质。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受尽委屈!好在遇到了吕不韦!

吕不韦认为赢异人(始皇帝的父亲)奇货可居,开始投资他,送给他女人金钱,这个女人就是始皇帝的母亲。并且帮助赢异人逃离了赵国,在回到秦国后他利用手里的财富为赢异人铺路。

当时秦国储君为安国君,而安国君呢,又有二十多个儿子。赢子楚又不是他最喜欢的,子楚想要做世子是很难的。所以吕不韦花重金打通了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让她认了子楚做儿子,这样的话子凭母贵,子楚就入了安国君的眼,再加上华阳夫人的枕头风吹的强劲,子楚就被立为了世子。

等到安国君即位,子楚就当了太子。没想到安国君当了一年大王就死了,谥为孝文王。子楚就这么接了班成为新秦王。干了三年,子楚也卒了。

即位者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执政前期基本没有发言权,一来他年龄小,而来大权都在吕不韦手里,他就是个人形橡皮章。

这样的日子他过了九年,权利是他自己争取到的,机会就是嫪毐之乱,借着平定嫪毐之乱驱逐逼死了吕不韦。

嬴政顺利的执掌大权!

当权治国的嬴政深受法家思想的熏陶,深入的改革了秦法,重用了一批人才,李斯,尉缭子王翦等,他本人励精图治意图吞并六国。

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灭国统一战争。先是韩国被灭,紧接着是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纷纷被秦国扫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首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之后秦王政首先解决的是自己的名号问题,李斯等人给他找了个“泰皇”的称号,嬴政很不喜欢,为了表示自己的功劳远超三皇五帝,他去泰留皇,加帝!称为皇帝!

又考虑到依然周朝那一套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不合他的胃口,所以他就废除了谥法而自称始皇帝!

自此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出现了!


统一后的改革

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嬴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治理新土地!

丞相王绾等一部分官员就建议皇帝说:现在齐国地区燕国地区和楚国地区因为离咱们咸阳太远了,陛下您看要不把儿子们给封过去建国当大王吧!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帝没有轻易表态,作为一个帝王,他的心思是不会轻易表露出来的,他只是轻轻一句话,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商议此事。

但是这实际上就是他的态度!果然,最后大家议来议去还是李斯知道他的心思,举了周朝的例子来说明分封制的不靠谱,反对搞分封制!

始皇帝也十分赞同李斯的表态,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来结束了这场朝议。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而后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又增加了10个郡,变为了46郡)每个郡置设郡守、郡尉、郡监。这三个官职来治理地方。老百姓也改了称号,大家以后都叫黔首了!(这个黔首不是贬义词啊!)

当然咸阳必须是帝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首都就是它了!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2)

郡县制这一套对我国影响深远,一个是地方官不再是贵族们的血缘制,而是朝廷任命制。打破了古代贵族对地方权利的垄断。郡则在隋唐后改为州,而县延续至今!(说到这里再多句嘴,人认为汉代和西晋又恢复了分封制,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不靠谱,此为大谬!汉代和西晋都是郡国制,可不是分封制啊!)

确定了治理办法后,取消了分封制后,始皇帝又开始对官制进行了改革,确定并建立了一套从中央朝廷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就是鼎鼎有名的三公九卿制!

中央呢,最大的当然是皇帝陛下,然后是三公这个职位,具体为:丞相、出谋划策协助皇帝。御史大夫,有监察大臣,建言献策类似于言官法院这个职能。太尉,这个就职责明显,就是替皇帝掌管全国兵马军队!

九卿分别为: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

再下来就是郡县,然后是乡、亭、里、伍。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3)

这一套在那个时代几乎完美的政治制度!

这套三公九卿的制度,也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秦朝开始算起,一直到了两晋时期。中间将近八百年的使用时间!这还没完,虽然后来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但是模子还是套的三公九卿制。正儿八经的消失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手里,因为他彻底的废除了三省六部制,直接对接六部这才算完。

官制搞完了,始皇帝还是没闲着!接着开始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货币!

度量衡,也是这样,六国各有各的标准。但是现在国家统一了,如果没有标准以后黔首们还怎么生活!国家又怎么收赋税。所以按照商鞅时期制定的规定,废除六国的度量衡,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4)

统一文字呢,就是废除了六国文字,改用秦国的小篆来作为官方认可的文字!你总不能说着普通话写着英文吧!

文字统一了书籍当然也要一致,李斯摸准了秦始皇的心思上书说明,除了秦国的史记和《诗》《书》只在其余六国的都烧了!当然农业医药科技类的别烧!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5)

车同轨呢,也是因为原来六国车辆尺寸不一,在路上十分不方便!这件事的影响不可等闲视之,解放前,山西的铁路就比较窄,火车到了进不去,阎老西说了算。要么换底盘,要么换轮子!那费劲的就不说了。耽误事!所以始皇帝就统一的车辆的尺寸大小算是为后世做出了模板。

统一货币这件事就更重要了!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秦半两”方孔钱最早是战国时期就有了,不是秦始皇发明的。他只是在型式上统一了。这种钱外圆内方,中间的方孔可以用绳子串起来,携带极为方便,又因为造型上象征着我国古代对天地的造型天圆地方想象,秦以后的王朝都延续了他的使用,直到清末。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6)

这四项制度的建立同样的对我国影响很大!度量衡到了现在我们也没变化,一直保持着统一,虽然在内里有所调整,但是制度没变。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你去买东西,如果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会是怎么个结果!

文字呢,虽然后来有隶书,行书,楷书等文字的出现,但是不管怎么出现,中央政府都是高度的统一文字,而不是用别的文字,秦有其时代的瑕疵性,那就是社会制度总是往好的方向,先进的方向发展,文字也一样,逐渐的由繁体字变为了如今的简体字,这样的变化不止是我国,在西方也是一样的。

对于读书的诸生一开始秦始皇没打算怎么着,而是都召到咸阳当排面,但是后来发生了卢生事件,始皇帝态度大变!

起因就是他想长生不老,找几个江湖骗子卢生和侯生,给他炼药,这两人本来就是骗子,骗骗老百姓还行,骗皇帝胆子也不小,骗够了钱财,又没有炼出来长生不老药,只能跑路!临走还在咸阳散播了不少始皇帝的谣言!

把皇帝气的够呛!关键是好多诸生都知道了一传十十传百,还有鼻子有眼!

始皇帝一看,好家伙,你们就这么诽谤我!不行,我得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就下令廷尉严查!

就这么着,连杀带抓四百六十余人遭了殃!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

史记作者太史公在史记里可没提坑儒这事,之所以大家认为坑儒是因为扶苏后面的一句话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具体如何,咱也没法说。还是以史书为准吧!

车同轨,也成为了后世王朝对车辆管控的标杆,改动是有,但是还是在这个大框架里变换。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虽然说周朝算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文字和相对的制度,基本上算是独立国家了,要不是始皇帝搞统一,大概现在都是分裂的。文化语言文字这些东西一旦不一样,那么统一的认同感就会很低,发生分裂的情况就会很高,一旦分裂,那就又是兵祸连连,民不聊生!

这些事完了以后,始皇帝还有事要做!

什么事?修路!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秦始皇统一的车轨,那就好修路了!他先后下令修筑了驰道,直道,五尺道!

秦直道现在还有遗址,是秦始皇命蒙恬亲自建造的,横跨14个县,总长700多公里,宽度50米!可以直通秦皇宫,为抵御匈奴的侵犯,秦直道就像是一条现代高速公路一般,为边关的将士们输送着物资和器械,后来汉朝出击匈奴,也是走的秦直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条古道一直用到了清朝。

驰道则以咸阳为中心,有东方道,西方道,武关道,上郡道,此外还有滨海道,临晋道。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7)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为始皇帝下令修筑,由于宽度仅为五尺,所以称为五尺道。自古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 宜宾、南至 曲靖,途经 盐津、 大关、 昭通、 鲁甸、 宣威等县。是古代中央政府控制滇地的重要官道,现存有遗址。

路修好了,接着就是打仗了!

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进攻岭南百越各部族。

为了给大军供应粮草,又修了一条人工运河,就是灵渠!它连接了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联通了南中国的水运网,使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和兵源补充,秦军迅速统一了岭南。使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8)

秦军的南下带来了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时代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融合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这条灵渠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粤汉铁路修通后才逐渐失去作用。

接着是长城的修筑,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屡屡对我国烧杀掳掠,始皇帝是十分不满,加上又有谶语说:“亡秦者胡”,于是他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打败以后,就修筑要塞和长城。用来防御匈奴!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清朝入关。

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9)

就这么着,始皇帝活着的时候一直是没消停,不是打仗就是修路!一直折腾到他死在沙丘。

始皇帝死了以后,由于秦朝内部的权利斗争,加上二世皇帝胡亥的昏聩,秦法严苛,导致民变四起!最终秦朝被项羽所灭!


后人评说

秦始皇嬴政,从他死后人们对他的评论就一直没有停息!

后世帝王评价秦始皇(中华帝制的开创者秦始皇)(10)

是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

太史公写史记,在始皇本纪里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对客观的,既借鉴了贾谊的言论,又自己评了一番:

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於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後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贾谊的评价就比较主观了,说了一通最后给秦始皇下结论,暴君一枚!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再看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对始皇帝的评论,他认为始皇帝功齐三代,但是就是事多,把老百姓不当人,今年干这个明年又干那个,百姓折腾不轻。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王朗王司徒说他:

无德之君,不应见祀。

唐朝的柳宗元对始皇帝评价: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明代权臣张居正也有评价: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明代思想家李贽: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近代鲁迅也有话说: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

最后我们来看看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笔者本来也想说几句,但是一想,咱们还不够格啊!所以不敢妄作评论!

就当一位历史的搬运工吧!

大家吵归吵骂归骂,但是历史知识不能改不能丢啊!


参考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资治通鉴·秦纪》贾谊《过秦论》《魏书·十三》柳宗元《封建论》《华德焚书异同论》

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

品历史人物,读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的风情!敬请关注@青史铸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