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饶佳荣说起“考古”,最常见的误会就是把它跟“盗墓”“挖宝”相提并论,要么就是等同于“古董”“鉴宝”记得我参加高考那个暑假,一个念过大学工科的邻居大哥得知我填报了“历史系”,马上就说,如果学会了鉴定古董,以后肯定能发财最近有一个农村留守女孩考上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一时议论纷纭,没想到“考古”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稍早几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先生因为一句“上班就是上坟”,转瞬成了网红现在,还不知道疫情何时会结束,我在东京一个靠近杂司谷墓园的地方,静静地读着《考古者说》,开篇即《上班就是上坟》,真是很有意思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考古人的终极意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考古人的终极意义(考古人的学问与文章)

考古人的终极意义

作者:饶佳荣

说起“考古”,最常见的误会就是把它跟“盗墓”“挖宝”相提并论,要么就是等同于“古董”“鉴宝”。记得我参加高考那个暑假,一个念过大学工科的邻居大哥得知我填报了“历史系”,马上就说,如果学会了鉴定古董,以后肯定能发财。最近有一个农村留守女孩考上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一时议论纷纭,没想到“考古”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稍早几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先生因为一句“上班就是上坟”,转瞬成了网红。现在,还不知道疫情何时会结束,我在东京一个靠近杂司谷墓园的地方,静静地读着《考古者说》,开篇即《上班就是上坟》,真是很有意思呢。

本书篇幅不大,内容却很实在——这大概跟作者脚踏实地的“考古”作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既能跑遍浙江全省“挖坑挖土”,且善于读书,处事还很干练,所以书中的文字一点都不“漂浮”,大约说得上“句句有来历”——有人情世故的阅历,有字斟句酌的磨砺。难得的是,作者对学问本身亦有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指学问的一套工作程序,还包括学问的表现方式——有的人以高头讲章自鸣得意,有的人以期刊论文为无上荣耀,有的人以科普小品为毕生追求。文体本无高下之分,如果都能尽心竭力,发挥一己之长,大概都能留下一些成果。

该书分为四编。“寻墓”编主要是关于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是我较有心得的部分”。读《上班就是上坟》,可以感受作者行文的收放自如。的确,这是将“考古、历史、读书、工作经历、生活体悟和个人情感”冶于一炉的“五味杂陈的文字”。《国宝·重光》是一篇解说词,介绍湮没了近800年之久的南宋徐渭礼文书。这件文书的出土在当代宋史研究史上也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细细品味。像这样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书中还有不少篇什,比如“读城”编开篇《浙江城市考古漫谈》,作者从考古的角度出发,将浙江的城市分为“旷野型城市”“古今重叠型城市”,又说:“古今重叠型城市”的考古工作,总结起来,只是两句话:一是平面找布局;二是纵向找沿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无止境的事业。简明阔达的背后是作者的“真积力久”。“读城”这一编通读下来,宛如在两浙走了一遭,对那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多了一些了解。不过,要真正“吃透”文中的意思,非跟作者一样骑单车、下田野、问老乡不可,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编“语石”是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在久经风雨的碑刻的字里行间,作者“有些额外的感慨,不吐不快”,说的东西你我或许都不陌生,却总能在不经意中刺痛我们麻木已久的神经,不由得也随之长吁短叹。第四编“格物”是考古行旅或日常见闻杂感,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和其他篇章一样实在,而不是凌空蹈虚。比如《乡土文物漫谈》中说,“《澉水志》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乡镇志,过去我读不懂这条材料,自从在长安坝上做过考古调查,终于知道它在说什么。”

有基于乡里的淳朴厚实,但不沉重;有来自泥土的清新芬芳,但不粉饰;有基于田野的经验之谈,却不故作高深;有来自故纸堆的学识涵养,却以浅近通俗的笔墨出之。考古人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考古者说》堪作一方明镜。(饶佳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