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存在感不强的诚孝张皇后,可能才是这段历史中唯一的C位女主!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后来的张皇后由吴越饰演。

太子妃在这部电视剧中的表现,轻松随意,平时嘴巴碎,喜欢怼自己的老公和儿子,显得蛮有趣的。

比如,明成祖宠幸妃嫔,太子妃直接吐槽公公明成祖,说:“一把年纪了生给谁看呢?”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1)


平日里太子朱高炽和太子妃提什么都好,但绝对不能提钱,一提钱就好像要了自己的老命一样。

这样的太子妃显得很不一样,很像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不过电视剧中呈现得形象,和正史中的张皇后相差太远。

《大明风华》中为了体现女主孙若微的才华,把很多属于张皇后的真实事迹嫁接到孙若微头上。

真实的张皇后,并不像《大明风华》中表现的那样,会推荐自己的弟弟张克俭去管理互市;孙若微也不敢在她面前放大话说,“谁敢挡我儿子亲政我就杀谁”;更不会在朝堂上追究边关大将失礼的举动,相反安抚将军,更有可能是张皇后的举动。

那么真实的张皇后,在明宫中渡过怎样的一生?

1 儿媳时期——“贤妇,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内庭中特别注重后妃教化,目的在于限制后妃干预皇权的可能性和能力。

措施之一就是后妃必须来自平民或者低等官吏之家,这样后妃就无法依靠娘家的根基,形成足以媲美皇权的外戚势力。

朱元璋的儿女大多都和勋贵大臣联姻,这是限于建国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他需要联姻功臣稳定人心。

因此,这一条规定是从朱元璋的孙辈开始的。

可以说,张皇后是第一个按照这个规定走出来的皇后。

张皇后,1383年也就是洪武十六年入选燕王府,1395年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妃。1399年生下长子朱瞻基,日后的明宣宗。

张皇后当儿媳的时候,操持家事,得到了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的喜爱,这为她的地位稳固加分不少。

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他按照礼制册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张皇后也顺势成为太子妃。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2)


难就难在如何分享胜利的果实。

朱高炽能成为太子,主要在于两个优势。一是他是长子,明朝严格遵循儒家礼法,长子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继承权;其次他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的贡献不如两个同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大。

朱高煦和朱高燧曾经亲临战场,和父亲朱棣一起打赢了这场硬仗。朱棣非常满意,曾经对朱高煦说:“你哥哥时常生病,所以你要多努力”。

朱高煦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他常常生病,身体肥胖,走路时旁边得跟着两三个人扶他。相反,他的弟弟朱高煦,不仅有军功,而且特别长得像朱棣,非常得朱棣欢心。

长辈喜欢谁,有些时候就看缘分。朱棣喜欢朱高煦,但朱元璋就非常讨厌这个孙子。朱元璋认为他言行轻佻,游手好闲,不受约束,非常厌恶他。

在朱棣眼中,老大朱高炽不能打仗,还没有长寿相。再看看老二,越看越像自己,内心的天平指针一度偏向了朱高煦。

朱高煦受到父亲的暗示,内心也觉得不公平。

流血流汗抢来的江山,为什么要交给一个病秧子?就凭他先出生吗?

所以,他要争夺帝位,犒赏自己。

自古以来,觊觎皇位者,没有几个人是有好下场的。

朱高煦不懂这些,他一股脑儿地往前冲。前方,是父亲给他浓烈炽热的希望。

眼看他就要成功的时候,就有两股力量下来保住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一股是朱高炽的老婆张皇后和张皇后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喜欢学武,数次跟随朱棣远征蒙古,聪慧好学,又成为一代杰出帝王的潜质。他的母亲,守礼娴静,却不是没有主意的深闺妇人。

朱棣和徐皇后有感于张皇后的贤惠机警,判定此女:“贤妇,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另外一股是朝中严苛遵循儒家礼法的大臣。他们认为嫡子继位,是万古不易的法则,是值得大家捍卫的礼法。轻易废黜没有过失的嫡长子,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在几番挣扎后,朱棣最终确定以朱高炽为继承人,命令朱高煦按照祖制离开京城,前往遥远的封地。

也许,在无法确定继承人的那些夜晚,朱棣也曾辗转反侧。但是当他看到儿媳张皇后和孙子朱瞻基时,内心会笃定不少。一个君王能够认可到自己的孙辈继承人,是一种莫大的欣慰。他起码能够相信,自己死后几十年,家业无忧。

太子难当。做得好,老爹感觉有危机感;做得不好,落人口实,下场凄惨。

这一仗上,张皇后辅佐夫君,居功至伟。

2. 十月皇后——“中外政事, 莫不遇知”

算上燕王世子妃和太子妃时期,张皇后陪伴夫君渡过了二十余年战战兢兢的日子。

朱棣五征蒙古时,命令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体弱多病,从那个时候起张皇后就开始帮忙丈夫处理一些琐事。

很有可能朱棣是知道并且默许了这种情况的。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

朱高炽在政治上和其父朱棣颇为不同。朱高炽一改其父朱棣强悍狠辣的作风,他赦免建文帝的旧臣,为许多冤案平反。

最为重要的是,全面停止全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与民休息,国家有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不过,朱棣的担心成为现实。朱高炽身体不佳,在位仅仅十个月,就去世了,后人称为明仁宗。

总体来说,朱高炽是一位出色的君王,他为人开明厚道,不好大喜功,“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如果上天能够给他更长的时间,他治下的中国,可能是另外一副模样。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3)


中国的百姓,只要能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其生命力和发展力就能令整个社会迸发出蓬勃的生机。

说完了朱高炽,我们来说说张皇后。

谁也想不到朱高炽在皇位上屁股还没坐热就匆匆撒手了。

张皇后迎来了人生第二次皇位交替。

一年两场国葬,当时的局面其实很混乱。

这一次并不比上一次明成祖和明仁宗之间的过渡容易。因为新的太子朱瞻基不在北京,而是去了陪都南京。

朱高炽派朱瞻基前往南京,处理一些迁都的后续事宜。当朱高炽驾崩之际,他身边只有张皇后。

张皇后这个时候知道局势不能乱,一旦乱了,朱高煦就会卷土重来,一家人性命不保。

张皇后镇定自若,很有手腕。她在内廷封锁了朱高炽驾崩的消息,对外只说皇帝生病需要休养,反正朱高炽时常生病,大家习以为常;其次立即起草遗诏,传令太子朱瞻基立即回京继位,同时派遣信得过的官员去迎接太子。

三步棋下来,朱瞻基顺利回到北京继承了皇位。在返京途中,朱高煦曾经派人截杀朱瞻基,无奈图谋落空。

这一场皇位交替过程中,如果没有张皇后在内为儿子朱瞻基稳定大局,他的皇位之路将会变得极其艰难。

3. 十载太后——“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等到儿子朱瞻基成为皇帝后,张皇后升级为太后。

这是成为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

朱瞻基对母亲非常孝顺。鉴于母亲丰富的政治经验,朱瞻基在大事上常常要询问一下母亲的意见。

《宣宗实录》上表记载:“上即大位尊重皇太后,极其孝敬。每旦暮诣西宫朝谒,愉色奉承,惟恐弗及。皇太后慈仁隆至,每见上则忻然从容询及政事,及所平决,上敷陈明达 ,皇太后喜动颜色。凡军国大政必禀命而行。”

张皇后在大事上,只是对儿子指点一二,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干涉朝政的事例。

她一直恪守朱家的组训,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对国事有过多的干涉。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4)


张皇后在宣德年间,唯一主动插手的宫廷事件则是明宣宗废胡皇后册立孙皇后的事情。张皇后本身是站在胡皇后这一边的,因此在朱瞻基刚登基就要废胡皇后时,加以制止。

后来胡皇后无子,长子为孙若微生。张皇后的态度有所松动,她所担心的是太子生母和嫡母不是同一个人,将来两宫并立,可能埋下隐患。

明朝第一例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并尊出现在成化朝。生母皇太后欺压正室钱皇后,闹出了不小的风波,可见张皇后的担忧不无道理。

胡皇后无辜被废,张皇后非常同情她。对这位昔日儿媳非常照顾,宫廷宴会上,胡皇后的位置一直在孙皇后之上,这一点朱瞻基和新上位的孙皇后予以默认。

这一时期,张皇后是明朝皇宫内地位最高的人,但从来不滥用权力。她有干政的权力,但没有干政的野心和欲望。

所以才说她“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4. 太皇太后时期——“洞烛其奸,女中人杰”

朱瞻基在位十年,就离开人士,年仅三十八岁。

朱瞻基盛年短折,对明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他和父亲朱高炽在位的十一年,是明朝历史上罕见的治世。君王有心有力,麾下名臣如云,大明江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如果朱瞻基能够再得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光阴,明朝就能迎来更加富强的时代。土木堡之变,在史书中必然是另外一种记载。

可惜,没有如果。

张皇后明白朱棣和朱高炽两代帝王都对朱瞻基寄予厚望。这样的一个人,短折而死,对张皇后本身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张皇后没有时间消耗自己的丧子之痛。作为皇室地位最高的长辈,摆在她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皇位的继承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稳定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利大于弊。这是实现国家治理和安稳生活的前提条件。

在封建时代,皇位平稳过渡就是政权稳定的首要条件。

这是张皇后人生中第三次帝位交接了。

她看着公公把皇位传给丈夫,丈夫又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儿子又要把皇位传位自己的孙子。

朱瞻基子嗣不多,只留下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5)


朱瞻基离世时,朱祁镇九岁,朱祁钰八岁。

面对两个幼子,有传言称张皇后想要立自己的儿子襄王朱瞻墡为新帝。

宫中传言来势凶猛。

如果张皇后有心如此,朱瞻基的皇后孙皇后估计不是她的对手。

张皇后在三杨的建议下,坚持册立朱祁镇为皇帝。

新帝年幼,有人就上书建议张皇后垂帘听政。张皇后知道,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在引诱她违背祖宗家法,严词拒绝。

在朱祁镇登基的前几年,朝政的基本模式是在外倚重三杨、张辅、夏元吉等老臣处理国事,使得国家的日常运行走在一个平稳正常的轨道上;内廷则由张皇后管理。在军国大事上,张皇后享有最高决策权。

这一时期,是历史上少有的君臣融洽期。臣子得到了君王的全权委托和信赖,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民谋福祉。

形势一片大好的时代,却埋有隐忧。

朱祁镇年少登基,小皇帝极为倚重身边的宦官王振。阅人经验丰富的张皇后,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王振以后有弄权的趋势。

在听闻王振利用皇帝近身的地位开始干预朝政时,张皇后动了杀心。

她命人把王振带到跟前,命令身边的女官拿起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王振吓傻了。朱祁镇看到王振要死,急得大哭,慌忙求情。

顾虑朱祁镇,张皇后收起了杀意,暂时饶了王振。

以后,张皇后时不时叫人把王振叫到跟前,或是训斥,或是警告。

王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去见张皇后。

在张皇后生前,王振一直表现得非常乖巧,不敢有所逾越。

可惜,张皇后意识到王振身上蕴藏的危险,却没有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实在是憾事一件。

电视剧《大明风华》把这个故事放在孙若微身上,来突出女主的精明能干,让熟悉的人看着,倒觉得有些好玩了。

张皇后为朱家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为朱祁镇选立都指挥佥事钱贵之女钱氏为皇后。

朱祁镇非常喜欢祖母为自己册立的皇后,一生敬爱钱皇后。奈何钱皇后一生都没有生育,她和朱祁镇的故事成为明宫中的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场婚礼是明朝的第一场皇帝大婚,因此婚礼极为隆重。

婚礼五个月后,张皇后就离开了人世。

5. 后话

对于明朝初期来说,皇位更替频繁,权力斗争颇为惨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皇后顺势成为中流砥柱。三次皇权频繁但又安稳交接,背后都有她的谋划和功劳在内。

以政治成就和结果来说,说张皇后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贤后并不过誉。

不过她这样的人物,并不是一昧只知道施仁政但不懂人际关系和利益轻重的弱女子。

首先在永乐朝的夺嫡斗争中,张氏能够让自己成为朱棣心目中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就可见她的能力和笼络人心的手腕和能力。

其次,朱高炽一生有10子7女,子嗣不少,妃嫔也多,但张氏始终能够作为正室之位。在朱高炽死后,品阶很高育有三子的贵妃郭氏殉葬而死,成为明朝殉葬后妃中地位最高的一位。本来在殉葬之列的敬妃,却以勋贵之女的身份,被免除殉葬,在后宫中安度余生。


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几位皇后(大明风华中的诚孝张皇后)(6)

这其中的关窍,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明朝殉葬制度,后人读之,深恶痛绝。但若自己分辨,会发现很多殉葬的妃嫔身前地位并不高,大部分都是殉葬后成为“朝天女户”,才追封妃位。

可见,她也有自己的狠辣之处。

这则是张皇后的另外一面。

可以说,《大明风华》中很多女主做的事情,比如朱瞻基和两位叔叔之间的争斗,辅佐朱祁镇处理朝政,打压王振,其实都是张皇后身上的事情。

反而为了衬托张皇后的胡搅蛮缠,让她强行给弟弟谋官职,骚扰瓦剌部落,却和真实的人物相悖。

鉴于张皇后的经历,所以才说真实的历史上,张皇后才应该是这段历史的C位女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