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皇帝泰陵,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河北省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
泰陵,在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是西陵的核心部分。
泰陵主体建筑有:火焰牌楼、五孔桥、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七孔桥、石像生、碑亭、隆恩门、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但雍正最后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是另辟陵区。
雍正皇帝派和硕怡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选陵址,到达易县太平峪时,认为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
于是,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
雍正皇帝胤禛生于1678年12月13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贝勒,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为雍亲王。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帝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对吏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勤于政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改革,为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连续,具有重要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去世,庙号世宗,葬清西陵之泰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