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僚主义社会现象的讽刺,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这里面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自我效能感”。

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个行为所做的主观预期和评价。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一个今天非常著名的概念,就是“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

这就像媒人给年轻男女互相介绍彼此时所描述的那些表征一样,其内在隐含的评价是,这个人所具有的成家立业能力和意向,而被介绍的双方,也并不会对此提出异议,这也说明他们是认同这种逻辑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生活在“自我效能感”的心理世界里。 我在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记住了,他最通俗的一个解释。所谓自我效能,就是运用能力的能力。就像《荀子·修身》里边的那句话,“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一个妈妈如何激励一个平庸的孩子(强大的自我效能感是孩子一生之幸)(1)

后世将之衍化为“行则将至”、“做则乃成”。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我们要做生活的行动派,不是口头的理论家。我们为什么戒不了烟?减不了肥?早上起不了床?锻炼没办法坚持?

其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对进行这些行为的主观能效评判,早已经先入为主了。就是“失败”。

你怀着这样的预期和评判,你能完成任务那才有鬼啦。

班杜拉认为,每个人对自己完成某些事情的能力都会有主观的效能评价。

它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体现出来:一个是结果预期,即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另一个是效能预期,即认为“我能做到不是因为环境好或运气好,

而是因为我的能力”,因此“我要施展自己的能力,为结果做足准备”。

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有两个最重要的前提,对能力的评价,和对完成这件行为的意愿和期待。

你压根儿就不想为此做任何努力,就不要指望有什么结果会让你惊喜。你将自己的能力,贬损为一无是处,你本来有能举起千斤大鼎的力气,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你也举不起一片羽毛。

所以,培养孩子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说是受用终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客观而自信,坚定而从容。这样才能“行则将至,做则乃成。”

一个妈妈如何激励一个平庸的孩子(强大的自我效能感是孩子一生之幸)(2)

假日期间,打乱了有的生活节奏,从明日起,我将努力恢复到原有的起居习惯。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还是要继续坚持啊。祝各位,迎接朝阳,迎接愉快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