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的叙事原因——从《你的婚礼》的“口碑葬礼”谈起

对国产青春电影的评价 影评当下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的叙事原因(1)

自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为《致青春》)开始,我国内地青春题材的电影在情节设定、叙事逻辑上开始了类型化的探索。而由韩天指导的电影《你的婚礼》作为2021年“五·一”档影片,虽然在票房上获得一定成绩,但影片上映后口碑崩盘,在豆瓣评分上仅有4.7分,并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从叙事理论角度分析,叙事的空心化、角色的扁平化以及价值观上的引导性错误是本片所集中反映的问题,也恰恰是目前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探索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

《你的婚礼》讲述了一段15年的甜虐爱情长跑,游泳特长生周潇齐与转校生尤咏慈由懵懂逐渐成熟,反复相遇与错过的故事。但从艺术风格与情节安排来看,影片缺乏灵魂与核心,略显空洞。无论是女主角“尤咏慈”与“游泳池”的谐音梗,还是男女主初次相遇时描绘的男主打群架的夸张场景,电影无疑在主基调上追求的是浪漫的戏剧效果。这样的喜剧效果虽然力图增强影片的笑点与看点,但实则是与本土青春现实色彩相违背。在我国高考体制下,学生的高中生活与影片所呈现的相差甚远,校服、课本等标志性事物仅仅局限于表现青春的画面,如何真正走进现实青春才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

对国产青春电影的评价 影评当下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的叙事原因(2)

同时,情节安排缺乏创新性,缺少张力。《你的婚礼》延续影视作品传统的线性化叙事风格,以时间为串联,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推进情节。该片采用回忆手法,首先对主人公的年龄进行叙述,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青春故事的叙述。线性要求影片表达流畅,该片情节的转折处理却有些生硬,似乎为了推动情节而推动情节。例如,尤咏慈的家庭背景仅仅通过破碎的玻璃、旁人的话语便企图快速塑造醉酒的父亲,揭示女主角频繁搬家的内幕,以推动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分离。但即便再次转校,因为手机等交流手段的存在,这并不能成为一段爱情崩塌的唯一因素,这样的单一原因无法说服观众,缺少值得推敲的可能性。如前文所言,《致青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类型实践,同质化的情节接踵而来:差生努力考上大学、三角恋、误会的产生等,似乎成为每一部青春题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会使受众对于情节上产生审美疲劳,过于熟悉的套路与桥段致使影片缺乏惊喜与波澜。

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提出了“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的概念,其指出扁形人物就是将人物平面化,而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多面性的人物,人物较为复杂。与扁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能够增加影片故事的深度,使影片人物的真实感大大提升,从而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遗憾的是,《你的婚礼》从深度——主要角色的刻画,到广度——配角人物的刻画上,均无突破性建构,过于扁平化。

由于语言在性别建构的过程中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父权语言”彰显其绝对权威,女性沦为沉默的他者,成为被言说的对象。该片的女主人公尤咏慈,在形象层面,外表可用美丽而清纯来概括,这恰恰是依照男性的喜好标准,塑造其高颜值和少女感。而在女主角的人设层面,则简单分类,更多的是为了推动周潇齐从稚嫩走向成熟,缺乏真正的性格体现。

对国产青春电影的评价 影评当下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的叙事原因(3)

在涉及到其他群体的刻画时,该片明显带有脸谱化特征,大大降低了对配角人物内心的关照。一方面,影片将青春中的成年角色直接简化为代表权威的工具人,提到老师就是严厉、教化的象征,家庭就是伤痛、规训的代表。这种粗暴的剥离忽略了对主人公个体的性格形成、内部互动的深度探究,抹杀了在成长中成年角色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常帆、张放等男主人公死党的存在,更多在为情节服务,缺乏支线情节上的挖掘,没有独特的性格刻画,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青春电影并非单纯呈现少女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而是以此为载体,挖掘其在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中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但近年来青春电影中对角色的表达却过于狭隘和模糊,其自我意识是迷失的。这体现在整部影片所传达的唯爱至上的价值观念上,在大学期间,即便尤咏慈已有男友,周潇齐仍然苦苦追求;在工作阶段,他为了女主角也不惜抛弃现女友与事业梦想。此时,道德观已让位于爱情,自我精神诉求也被矮化和狭隘化。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时期作为儿童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急剧变化,开始面临认同危机。青春电影以青少年为题材,观影主体也多为青年,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会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涵化作用,影响其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你的婚礼》这种价值观的传达无助于青少年对于爱情形成真正的理解,很容易让其陷入虚无的荧幕式爱情戏码之中。

对国产青春电影的评价 影评当下国产青春电影发展桎梏的叙事原因(4)

目前,国产青春电影多陷入票房高但评分低的发展困境。商业化、同质化的产出导致影片对于青春的真正思考缺位。在形象建构中,影片陷入某些角色固有的刻板印象中,缺少多层次、饱满的人物塑造,进而对青少年受众产生了一些错误的道德引导。在国产青春电影层出不穷的当下,影片创作应总结经验,从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出发,打破原有的类型化桎梏,勇敢承担弘扬主流价值观、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责任。

文|林绍懿

编|肖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

(该作品为2021年度“湘观影”“光影铸魂”“光影育人”影评征文比赛二等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