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管理体系,大部分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厚厚的的文档而实际上,任何公司导入管理体系,其第一步也确实是编写文档,即体系文件若有切身管理ISO标准体系的企业,都清楚ISO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可以说,管理体系建立的首要标志就是一套完整清晰的管理体系文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编好体系文件才能为公司真正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很多公司都忽视了这一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iso质量体系在企业管理中作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iso质量体系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企业管理核心的ISO管理体系在国内地位如此尴尬)

iso质量体系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一谈到管理体系,大部分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厚厚的的文档。而实际上,任何公司导入管理体系,其第一步也确实是编写文档,即体系文件。若有切身管理ISO标准体系的企业,都清楚ISO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可以说,管理体系建立的首要标志就是一套完整清晰的管理体系文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编好体系文件才能为公司真正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很多公司都忽视了这一点。

对于成熟大型的企业还好说,也许因为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但是对于许多初创中小型企业来说,很多情况下是要么把体系文件编写的工作委托给外部咨询机构;要么在公司内部找一两个文字功夫比较好的人来将现有的文件编一编,改一改,也不管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企业,完成任务能应付下审核就行了。这样编出的文件可想而知又怎会得到有效执行呢?要知道,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但管理体系能够带来的效益却是长远的。公司的ISO体系文件究竟该如何编写呢?这是许多体系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度娘上随手一搜,便能发现许多体系从业人员依旧在被不会编写体系文件的问题所困扰。说真的,想要编写体系文件其实真不容易。写得不好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体系运行管理两层皮的现象,要想写好的话需要你辛苦地付出,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沟通、去调查、听取意见、了解他们的瓶颈,然后帮他们制定合理的程序和规范。隔壁体系部的老李,为了编写一份体系文件,又是组织开会又是挨个去找各部门进行内审,历时30天,至少加班了25个晚上,遇到不配合的部门还需要浪费大量时间等待。质量部的小张,为了一份公司ISO体系运作的整体分析报告,那份103页的PPT,耗时半个月才做完,共4个版本。最后一个版本花了7个工作日,每日加班到凌晨晚上1点。

编写的体系文件,除了检验编写人员对于标准点的理解,实际还体现了编写人员的文学修养。之前某个咨询机构“老师”指点:“你写的程序文件,最好能用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的文字,让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看了这份文件后,都能明白怎么去进行相关活动。”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编写的文件:逻辑是否存在矛盾、内容是否过于空洞、相关人员是否能按照该文件去进行相关活动,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仔细推敲,还需要经过实际活动去验证是否有效。从“术”(方法论)的运用到“道”(个人对于体系理解的构建)的输出,一份程序文件包含了太多(酸、甜、苦、辣)。至于为何不会编写体系文件,该反思的是“人、机、料、法、环”那个环节失效……

体系做得好,对质量提升作用的确很大,甚至可以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做得不好,就易流于形式和脱离实际,对实际工作并不会起到多大作用,此时的体系就味同鸡肋。

企业的体系管理文件,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标准及控制流程之上。脱离业务过程编写体系管理文件,这就是在“画皮”,就是两张皮。

所以究其原因:

1、企业管理层未认识到ISO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标准的企业管理,未认识到重要性;

2、企业领导未重视,未给予体系岗位人员足够的授权及行政支持,内审管审外审时匆匆应付;

3、企业未给体系岗位配备足够工作经验、生产管理经验、高学历的企业管理人才,很多时候配备的是高中生,配备的是非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

4、部分体系从业人员心态受影响或者本来心态不正,亦未充分认识到ISO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应有的地位,未尝试或不具备能力向决策层领导介绍清楚体系的重要性;

5、市场大环境,体系证书的功利性、企业管理的随意性、企业规模的限制统统都对企业ISO管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做好企业管理,必须建立一套标准的企业管理套路,可复制、可持续、可执行、可落地,只有工具好用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所以,对于咨询机构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咨询机构,在给企业提供咨询的时候,虽存在企业只需要鱼的情况,但不妨碍去授企业以渔,传授企业如何去做ISO管理体系,如何去贯标;

所以,对于认证机构来说:必须加强职业操守,杜绝买卖证书行为,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落实认证职责;

所以,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必须加强认证机构的监管,加强随机抽查力度。目前体系认证行业更像是一个市场买卖行为,企业掏钱请认证公司过来认证,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体系贯标情况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教企业如何去回避问题,以便于企业快速获取证书,以便于认证机构快速获取认证费用;

所以,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适当地引导企业建立ISO管理体系,不要过度地扶持,如某地甚至出现做一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最高补贴至250万元,企业实际成本只有20万元上下,导致出现大量投机行为。政府在对于两化融合、知识产权、能源管理等各种新兴管理体系要合理的引导,有胡萝卜的同时,一定要有大棒,不要只看结果,一定要加强对过程的监管,确保体系的有效性。

以上观点及心得,供沟通交流,若有不妥,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