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龙遇上乐高?

“参观需要门票吗?”

ZiO Chao 作品 Jurassic Park。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1)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整个侏罗纪时期,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2)

甲龙,“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防御能力,但较骨骼形成的龟壳相去甚远,对咬合力十数公吨的暴龙而言作用有限。巨型的尾巴棒槌是它唯一的自卫武器。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3)

腕龙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名字的原意为“头部像手腕的蜥蜴”。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龙之一。一头25米长的成年腕龙,能把脑袋抬到距离地面13米的位置,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不是头和尾巴都很长的梁龙哦)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4)

沧龙(Mosasaurus),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它们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拥有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5)

肿头龙,体长5米左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脸部与口部饰以角质或骨质突起的棘状物或肿瘤;而头颅背部覆以突起的构,头骨顶部出奇的肿厚、隆起,厚度达25厘米。由于头骨肿厚,头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闭了。肿头龙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内陆平原和沙漠中。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6)

副栉龙(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7)

翼龙(Pterosauria),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 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8)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草食性恐龙,是一种生存在侏罗纪晚期的食草性动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7-9米长,2.35米至3.5米高,2至4吨重。它们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9)

三角龙(Triceratops)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三角龙全长6-8米、高2.4-2.8米、重5-10吨。他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人联想起现代犀牛。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角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现代驯鹿、山羊、独角仙的角状物。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10)

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咬合力一般9万-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残暴的蜥蜴王」,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

乐高侏罗纪公园抓捕恐龙(乐高侏罗纪公园)(11)

伶盗龙(学名:Velociraptor)又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伶盗龙是广受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它们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而闻名。伶盗龙具有相当长的头颅骨,长达25厘米,由于大脑较大,猜测它们应该非常聪明。伶盗龙活跃矫健,是出色的奔跑者,可以捕食行动迅速的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