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人的悲惨经历(汽修人家乡筑梦记)(1)

汽修人的悲惨经历(汽修人家乡筑梦记)(2)

汽修人的悲惨经历(汽修人家乡筑梦记)(3)

汽修人的悲惨经历(汽修人家乡筑梦记)(4)

车身上的任何毛病都难不倒范宗英。

今年32岁的范宗英是广大汽修工中的一员,入行13年的他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从一名学徒成长为技术过硬的维修专家,并用他精湛的技艺,为车辆“体检治病”。

“车的毛病,我都能治好”

32岁的范宗英说起话来总是先咧嘴一笑,笑容腼腆。

13年前,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儿。当时,刚满19岁的范宗英从兰州市红古区窑街来到市区,一个农村青年,没有学历,没有资本,学习一门能够安身立命的实用技术成了他的首选。

凭着对汽车浓厚的兴趣,他从汽车修理学徒做起。“当时的学艺方式都是师傅带徒弟,我跟着师傅学了几年,天天钻车底,整天人都是脏兮兮的,那时修车是在地面挖个地沟,人躺在坑里修理,老式机车的化油器经常会漏油,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无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出半天就会变成黑色;害怕把鞋子弄脏,一年四季我总是穿着一双旧拖鞋。”当年在修理店的工作经历,对范宗英来说,已然成了旧故事。

默默坚持总有不菲的回报。几年下来,钻车底、换机油、拔胎、换水箱、修电路、学编程……样样精通,“只要是车身上的毛病,我都能治好。”范宗英自信地告诉记者。

月入过万 “沪漂”从头开始

2015年,范宗英在兰州考取了中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怀揣这份职业“许可证”和梦想,他去了上海。2019年,他又从上海回到兰州,身份从汽修技工转变为车辆保养连锁店店长,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故事,还是要从范宗英去上海的那段经历说起。

2015年,本着到一线大城市学习的初衷,到了上海之后,范宗英准备在他熟悉的汽车维修行业大显身手。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途虎养车的招聘信息,6年以上工作经验,中级技师从业资格证……让他顺利入职。

“刚入职时,每月只有6000多元,后来能拿到12000多元,早八晚六,生活也规律。”在上海,范宗英对汽修这个他再熟悉不过的行业,却有了全新的认识,“刚入职时,老板和你谈的是职业梦想、是企业文化,同样是修车,但就是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范宗英还发现,相比以前修车的地方满身油污,到上海后这种情况不见了,更加智能的汽车修理工具和良好的企业硬件设施,将原来脏兮兮的修理工形象彻底转变,统一的蓝色制服、宿舍24小时热水、全自动洗衣机,这些配套设施给了技师们干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如果不是公司在兰州也要开连锁门店,范宗英的“沪漂”身份可能还会做得更久一些。

回到家乡有了更大的梦想

2019年,范宗英有了回家乡发展的想法。在他看来,车辆保养在甘肃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且线下业务肯定还会深耕,回到兰州能把这些从上海学习到的先进汽车修理技术带回老家,在他看来也很有意义。

他从家乡朋友口中得知途虎养车在兰州开了第一家工场店的消息后,他就有了回家乡发展的想法。因为无法申请内部调动,范宗英只能先从上海的门店辞职,再到兰州的门店应聘技师职位。

原本是想回兰州之后离家近一点能多陪陪家人,可是一忙起来,很长时间也没法回老家看看,远在红古区的妻儿只能抽空到市区来看他。

“现在孩子在红古区上小学,我想让他小学毕业后到兰州来上学,毕竟兰州城区的教学质量还是要好一些,一家人也能团聚。”范宗英虽然早早就在红古区买下了住房,但如今的他,有了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在兰州城区买房安家,给老婆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这一切似乎也并不遥远。

在他入职一个多月以后,公司在兰州的第二家连锁门店在城关区白银路开了起来,由于缺少技术好又懂管理的人才,范宗英直接被任命为店长。他所管理的门店,在全兰州9家门店中营业额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了总公司的认可。

早会、报表、接待客户、车友群互动答疑、晚会……晋升为店长之后,范宗英的工作更加琐碎,也更加忙碌,有时候店里的技师人手不够,他经常要亲自上阵,也有些熟悉的客户会指定他来“照顾”自己的车辆。“基本上和技师差不多,就是更忙更累一些。”范宗英这样概括自己当上店长之后的工作状态,肩负了更大的责任。

文/记者 张艾萍 图/记者 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