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因为疼痛在病床上剧烈的挣扎着,此时的他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尾声,却苦苦支撑着,他不想死,也不能死。

妻子陈希米一直守在身旁,她很久没有休息了,憔悴而虚弱,但她仍旧要陪着丈夫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时光,两人就像是长恨歌中所传唱的那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史铁生感叹有了陈希米,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而陈希米又何尝不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生命的支柱。

史铁生与死神搏斗了几十年,他从21岁失去行走的能力后,哭也哭过,怨也怨过,如今他59了,对生命已经看得很淡了。他一直就知道,死亡是一趟他迟早要面对的旅程,对于一个缠绵病榻的人来说,死亡也算的上是一种解脱了,更何况,他早有死志。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1)

但临近死亡,史铁生发现他还是不能就这样离开啊。他不愿意离开,并不像常人认为的那样,因为家中还有妻儿要陪伴。毕竟夫妻多年,陈希米早就清楚他的身体,史铁生若是离开,她也不会强行挽留,她只会让史铁生体面地离开人世,然后自己躲起来痛痛快快地哭上几天,全了这夫妻情分。

而史铁生不愿意面对死亡,其实只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等他救命。那是一个远在天津的病人,他得了病,急需肝脏移植。可在2010年,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并不多。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体面地活着,再体面地死去,捐献遗体确实伟大,可这把器官捐出去了,不就成了死无全尸吗?在古时候死无全尸可是个天大的刑法,在现代也是个晦气的事,如果哪家人同意捐献家人的遗体,那周围邻居虽不会明着说什么,暗地里也会吐槽几句。

史铁生做出这个让自己"变废为宝"的决定,已经很是伟大了,可器官移植又哪有那么简单?病人远在天津,而史铁生又在北京就医,这样的距离,在平常还算不了什么,但在死神面前,这就成了天堑。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2)

01

我陪过床,所以我知道人在死前有多么痛苦。你最亲爱的家人倒在床上,他一直在痛苦地呻吟,他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吐血,吐了一大盆,你必须要时常去厕所把血倒掉,才能有容器装着他吐出来的血。

他渴望能够死亡,这样就能够再也不受这份苦了。你在旁边看着,你的心就像有刀子在一点点地割你的肉。你想安慰他,可言语在那种情况下只是苍白无力的。你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恨不得要代替他承受这份苦,但又做不到。所以到最后,你无能为力,只能盼着他早点解脱,能够再也不受这个苦了。那个时候,你根本想不到要去挽留他的生命,甚至说不定你会萌生出拔掉他氧气瓶的想法,让他解脱,让你自己解脱。

正因为我知道人在临近死亡时要拼命活着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才更为史铁生的坚持而流泪。史铁生是个病人,还是个罹患脑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他那个时候因为脑溢血陷入深度昏迷,高烧不退,脸涨得通红,呼吸一会儿急促的像旧时的火车发动时车轮不断地撞击铁轨,一会儿又衰弱的好似停止了呼吸。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胃里和肺里不断涌上的返流物一直在刺激他,他一阵一阵的咳嗽,但又不能摆脱这样的痛苦。

因为痛苦,史铁生在床上动的厉害,陈希米就像安慰小孩子一样,安慰他:"不闹,不闹,没事,没事,过一会儿就好了。"他们的朋友都劝陈希米去休息,史铁生倒在病床上已经没有意识了,陈希米休息一会儿也无妨,但陈希米拒绝了。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3)

就在这时,天津医生来到,让家属去办遗体捐赠手续,许是出于夫妻间的心灵感应,陈希米还没走几分钟,史铁生便在病床上剧烈的折腾起来,喉咙里还发出声音,他潜意识里感觉到了妻子的离开。陈希米只好回来,再一次摸着他的头:"你别闹,我不是在这儿吗?"

就只这么一句话,就让史铁生平静了下来,在场的人都惊讶极了,因为在这之前,他们都说史铁生早已经没有意识了,但倘若没有意识,史铁生又怎能感觉到妻子的离开,怎能为了一个陌生人苦苦支撑?

这种痛苦,只是持续一小会儿就已经让人心有余悸了,而史铁生,却足足忍受了九个小时,在这期间,他还经历了转院,舟车劳顿,更是让史铁生又痛苦了几分,这一切都是为了延续那位天津病人的生命。

史铁生21岁就双腿瘫痪了,从那以后,能够在地面上行走都已经是一种奢侈。他的生命已经灰暗下去,他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家庭也这样灰暗下去,所以他要坚持,要坚持到那位病人能够依靠他的肝脏活下去。他缠绵病榻多年,能够在阎王手下保住自己的性命已是莫大的幸福,活这么多年,足够了,往后的人生,就希望那位接受了他馈赠的人替他延续下去了。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离开了人世,他就像他的书《命若琴弦》一样,绷了一辈子的弦终于断了,而那位接受他馈赠的人,也终于被送上了手术台,等待着重获新生。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4)

02

史铁生的一生,原本是顺遂的,但后来,一切都变了。

1951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他的父母都算的上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夫妻二人均有着体面的工作,史铁生从小便受了他们的熏陶,在文学上很有几分天赋。

1967年,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获得了初中学历。1969年,上山下乡展开,为了响应号召,刚满十八岁的史铁生在北京火车站台挥泪告别亲友,自愿踏上了去延安插队的旅程。

但延安到底是在黄土高原之上,气候干燥,风沙又重,在那里当生活,这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史铁生还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因脊髓受损伤,经常会腰腿酸痛,热情淳朴的陕北人,实在是看不下去史铁生强撑着病殃殃的身体干活,便给他安排了个小孩子都能做的活——放牛、喂牛。史铁生很是感激,这个糟糕的身体让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乡亲们能在他困难时给他搭一把手,已经是他的幸运。

不过别小看了放牛和喂牛,这事虽然小孩子都可以干,但能将牛喂好喂壮,让它们每天精神百倍地犁田,可是门大学问。史铁生虽然从来没干过这活儿,但他肯努力钻研,养的牛又肥又壮,谁见了不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句"好"。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5)

只是命运的无常和叵测,又有谁能够预知呢?

史铁生在山野放牛时,突然来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让史铁生持续高烧,最后卧床不起,他的病情虽然经过医治有所缓解,但行走仍很困难。1972年,史铁生彻底瘫痪了,史铁生的病可以说是小病不好好治,结果就拖成了大病,要是早些医治,说不定还能治得好,但事情已经发生,便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双腿瘫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而史铁生瘫痪时仅仅只有21岁,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没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就已经要被迫接受这个沉痛的现实。

在痛苦地接受现实后,史铁生的生活重归正轨,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但好景不长,1981年他又患上肾病,最后只能回家养病,从此开始了写作生涯。

泰戈尔诗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吻我以痛,而我却报之以歌。虽然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但史铁生却将自己的绝望倾诉给了诗歌,文字成为了他的心灵慰藉。

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与夫人》,从此踏上了写作的道路。1983年,他发表的《我的遥远的清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03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后,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1989年,史铁生遇上了自己的那扇窗。那一年,他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陈希米结婚,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港湾。

有情人的相遇,或许就是上天对史铁生的一份柔情,史铁生在西北大学与正在读数学系的陈希米相识,他的幸福连朋友姚育明和陈村都有些羡慕。姚育明初见陈希米,便感叹她是尊右腿残缺的维纳斯,赞她气质如水般温柔,史铁生得了她,可真是艳福不浅,以后陈希米就可以做他的新腿了。

而陈村也欣慰自己的好友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有一位笑容灿烂的女孩相伴,他灰暗的人生终于有了一抹色彩。就这样,只有一条好腿的陈希米成为了史铁生的双腿,他们夫妻俩相互扶持,磕磕绊绊的度过了一生。

遇上温柔善良的陈希米,是上天对史铁生最大的眷顾。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6)

然而天妒英才,1998年,早已经习惯了轮椅生活的史铁生,又被检查出尿毒症,只有靠着隔日一次的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幸好作家协会愿意帮忙承担史铁生的医药费,才能让史铁生能够靠着稿费一边治病一边养家糊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要换作常人,早已在双腿瘫痪的打击后就一蹶不振,更何况是再次遭受尿毒症这样随时能够带走人生命的打击,然而史铁生已经不在意这些了,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史铁生已经扼住过了命运的咽喉,他也不畏惧再握一次。从他的《病隙碎笔》中可以看出,他依然热爱生活,并没有因为命运对他的刻薄而放下对未来的憧憬。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提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在《命若琴弦》中也提到过,"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7)

他还非常幽默地和朋友讲述过他理想中的死亡,死神就坐在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他。不知什么时候死神就会站起来,对他说:嘿,走吧!"

史铁生躺在床上左手还指着门口对朋友说:"他吧,他妈的老来,都快成'哥们儿'了,他还藏着就不露面!"

朋友当即呵斥:"什么话呀?如果他真露面,那就麻烦大了!"

史铁生于是哈哈大笑说:"所以嘛,现在就只能是我在明处,他在暗处。"

史铁生深知自己不能追求生命的长度,便决意把握当下,延长自己生命的宽度。

他也做到了,即使在病痛的折磨下,他还是写出了《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病隙随笔》、《记忆与印象》,以及《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散文奖,以及一系列国内外出名的大奖。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8)

史铁生多年的病塌生活让他对生命有了一份超然的感悟,他的文字透着他对生死、哲学与宗教的思考。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邓晓芒曾评价过:"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韩少功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他称赞"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04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这一代的人,总是受不得打击的。平常遇到些许困难,便萎靡不振,三分的困难偏要夸大成十分,为了迎合"云"的风气,还得给自己安一个悲惨愁苦的人设。

但当我接触了史铁生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竟有人对生命的了解如此通透。我起初无法理解史铁生为何能够做到这样的乐观,因为我接触过特殊人群,我知道残疾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史铁生失去行走能力,又患有尿毒症,就算现在医疗发达,他借助轮椅可以行动,依靠透析能够延续生命,可那到底不如自身无病无痛来的舒服。

若我是史铁生,怕是早早就在对自己无能的憎恨和对拖累家人的愧疚中悬梁自尽了,哪里还能做得到振奋起来,并且在文学中取得那样高的成就,所以伟大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伟大的。

史铁生脑溢血的原因(史铁生21岁坐轮椅)(9)

史铁生曾笑谈,他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才是写作。他给大众留下的印象莫过于一双如稚童般清亮的眼睛和永远如冬日暖阳般灿烂的笑容,他把所有的热情和温暖都留给了旁人,唯独把伤痛留给了自己,史铁生对人生的乐观,也浸透了他的文字,成为了他文字的脉络。史铁生一生著作极多,像《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我与地坛》都是极优秀的作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本《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在那本书中,史铁生以自己的经历告诫每一位成长的年轻人,即使前路坎坷,也永远不要失去对生活的憧憬。

因为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一直往前走,就好了。

人生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在这么漫长的生命中,遇见困难和挫折也是一种修行。如果现在的你感到前路迷茫,不妨看看史铁生,看看《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看完后,我想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感悟,因为在史铁生面前,没有一个人能够矫情,没有一个人能够不欣然于自己的生活竟是如此美好,读这本书,便足以让你拨开眼前的迷雾,追寻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