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走红网络,相关话题登上了百度、微博热搜榜单,引发讨论,作者“衣戈猜想”以细腻、幽默、动人的笔触描摹了山村里二舅的故事,一个意外残疾、终生未婚却坚强乐观的能工巧匠。

我是怎么走出精神内耗的(精神内耗知多少)(1)

网友刷屏了评论区,很多正处在迷茫彷徨的人感激作者,说“二舅”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暖意,一点感动,一点鼓舞。

刷屏的“二舅”确实成功治愈了不少人,让大家从“精神内耗”中挣脱,重新审视人生与价值。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对还没发生的事情总是很焦虑,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

在人际交往里,常常揣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试图对抗或者讨好;

面对不符合期待的事物,容易失控,忍不住想去改造;

明明没做什么特别劳累的事,一天下来却觉得心力交瘁;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说了句什么,心里就犯嘀咕“他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做事前总是犹豫和忧思过度,会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做”,会担忧“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容易自我贬低,经历了一点失败,就会说“唉,我就知道我不行的”;

面对选择常常左右为难,纠结半天也下不了决心;

习惯拖延,但在拖延过程中内心又非常煎熬……以上如果中了两条以上,那么也许,你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内耗”。

这些“自己和自己的拉扯”,就好像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外表平静无恙,里面已经冲突四起了。被称为“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我们为什么会形成精神内耗呢?

一是聚光灯效应。是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总认为别人对我们会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二是在人际关系中高度敏感。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喜欢跟别人比较,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极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的所有的细节。

三是不喜欢不完美的自己,时刻怀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把时间放在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上,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但是又完不成,习惯性的否定自己。

四是过多的负面幻想,缺乏情绪宣泄的渠道,只能自我消耗。

如何解决掉精神内耗呢?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却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还可能很快会忘记。

一是整理思路,将自己和其他人完全剥离开来,只考虑自己的事。少说、少想多做,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二是要减少负面情绪,尝试接纳自己,多发掘并承认自己的优点,多用积极阳光的思路来看待生活。

三是要明确一点,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完美的人,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学会做完美主义者。

四要找到发泄的渠道,或者是唱歌、跑步等身体的发泄,或者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去进行言语的发泄。

过去的事已经成为事实,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要学会享受当下。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自己遇到了非常难过的事情,可是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情绪改变了。反思过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有些坎儿当时你可能觉得过不去,等到情绪过去后,你会发现那件事并没有那么泰山压顶,只是自己当时把这件事想得太重了。

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遗憾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问题当然不会随着我们的休息而消失,但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我是怎么走出精神内耗的(精神内耗知多少)(2)

第二个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