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常听母亲讲故事,幸福之音绕耳旁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勤劳的渔民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他怀着美好的憧憬,希望天黑之前能满载而归。突然天空出现一片祥云,萦绕在距离海边不远的一间茅草屋顶上,转眼之间祥云消失在一户渔民家的茅草屋前。只见白色烟雾散去后,一位漂亮的仙女出现在茅草屋前,她向窗户吹了一口气,打开了关闭的窗户,随着仙女一个华丽地转身飞进茅草屋。

乡村童年回忆故事(娄山深处忆童年)(1)

仙女进入屋内立即开始做饭打扫卫生,一会儿功夫就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随着一阵白雾从窗户飘出,仙女消失在茫茫天际。渔夫回家后发现满桌子的饭菜,家中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他感到十分惊讶。时隔数日,渔夫把这件奇怪的事情告诉了邻居,邻居给他出点子说,这一定是仙女下凡来帮助你的,你把她抓住让她给你做媳妇吧。邻居教他一个办法,让他假装出门打渔,然后悄悄返回躲在桌子底下,渔夫照做。

第二天早晨,渔夫像往常一样离家出海捕鱼,只见一缕白雾馥馥飘来,穿过渔夫家的窗户降落在屋中,仙女依旧开始忙着做饭菜,一会儿工夫,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摆上桌子。正当仙女转身飞走之际,渔夫从桌子底下跃出扑向前去,一把抱住仙女的裙摆,恳求让仙女留下。

仙女留下来给渔夫做了媳妇,她告诉渔夫,她本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很多年以前她在海中游玩时不幸受伤,被渔夫救起来后给她治好了伤放归大海。她决定今后一定要报答渔夫的救命之恩,所以答应渔夫留了下来,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是童年时母亲常给我讲的龙王女儿和渔夫的故事,我这里只写了故事的一小段,若是完整地讲起来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讲完。每次母亲讲故事都声情并茂,她每天只要开讲总能吸引众多邻居前来围观。

民间故事以神话居多,神话故事往往结局都比较完美,能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有些时候做梦也出现故事中的场景,自己成了男主角。

三十多年前的太白镇农村,还没有电灯、电视之类的新生事物,信息咨询不发达,人们无法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其单调,但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为他们生活得很空虚苦闷,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人们都有独自娱乐的方式。人们从来不缺少寻找幸福生活的方式,比如现今的人们生活方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却再也找不回童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了。

没有电灯、电视的年代,天黑之后,村里男女老少经常能够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或做游戏。与现在相比,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更充实。不像现在的人,业余生活要么被手机电脑绑架、要么被扑克麻将占有,宅男宅女现象普遍,参加集体活动的少,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叹,为什么现在找不到若干年前那些简单快乐的味道了。

煤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村里的男女老少围坐一圈,听着津津有味的神话故事是我童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

炎炎夏日,屋檐下吹来阵阵凉风,四方邻里不约而同地来到我家。他们每天不请自来,有的还自带凳子。母亲成为坐中的主角,她就像一本故事会,有讲不完的故事题材。从女娲补天、伏羲姊妹造人、孟姜女哭长城、张春方修长城、牛郎织女等上古神话故事,还有专吃小孩手指的老变婆等大量鬼故事,每个夏天我们都百听不厌。

我家比较好客,无论春夏秋冬,家中都坐满亲朋邻里,夏天农活清闲一点,傍晚凉风飒爽,附近的邻居都喜欢到我家聚一起拉家常,小孩们也喜欢坐地上若有其事地听大人讲故事。

每年农历十月以后,天气开始冷起来了,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太白镇,一年大概有五个月时间要烧火炉子取暖。四方形的火炉子功能比较丰富,可以取暖也可以炒菜做饭。同时,也是吃饭的桌子。晚上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切几块红薯或土豆片放到炉子上烤熟了吃,也可放上玉米或黄豆炒熟,吃起来香味四溢,惬意无比。

乡村童年回忆故事(娄山深处忆童年)(2)

到冬天,家里人越多越温暖热闹,很多家庭都喜欢聚到某一家唠嗑拉家常,我家的火炉几乎每天都挤满了人,以至于小孩子没有地方挤,只能在地上滚爬打闹,弄得满身灰土,大人看着小孩子灰头灰脸的可爱样子,都叫小孩“灰狗儿”。

人实在太多的时候,炉子外围也坐满了人,靠着炉子发出的余热,聚精会神地听着津津有味的故事,直到困意逼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文化资源极其稀缺的年月,春去秋来,始终有母亲讲故事的身影陪伴我们。后来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听故事的场景随之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多年后,我们翅膀长硬了,飞出大山沟,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听母亲讲故事了,心中想念的滋味越发强烈。

乡村童年回忆故事(娄山深处忆童年)(3)

母亲生长在农村,她原本有机会进学堂读书的,因为中途发生了一次小插曲而成为了文盲。小时候听她给我讲过一次她自己的经历。学校开学时,她从家里前往学校报名,在经过一片水稻田时不小心掉入冰冷的水稻田里,后来因为受凉生病错过了上学时间。外公认为,儿子读书识字可以继承香火,做点记载家谱之类的事情,女儿读书则没有任何用处。女性在旧社会连自己的名字用处也不大,称呼和记载都记载某某氏而非名字全称。一次偶然的遭遇加上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响下,母亲失去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乡村童年回忆故事(娄山深处忆童年)(4)

母亲虽然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以惊人的记忆力,记下了外婆和身边的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我们本地传统的民间风俗礼仪她也十分精通,经常有远近邻里前来家里请教她指点迷津。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闲下来听母亲讲故事,她掌握的民间故事数量之多简直浩如烟海,我曾经打算将她掌握的故事挖掘整理成书,只可惜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而今母亲身体多病,早生华发,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一个现象我至今也无法弄清楚,我们村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地理位置上讲,太白镇交通闭塞,与外界文化交流困难,必然出现文化上的地理隔离,但风俗文化和地方语言上居然与中原地区具有共通性,特别是语言上比四川话和贵阳话更接近普通话。民间故事方面完全接近官方教科书内容,这一点太白镇与上级行政区的绥阳县和遵义市以及邻近的省市都有很大不同之处。从母亲讲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些现象来,比如她讲的女娲造人、伏羲兄妹造人、孟姜女哭长城等完全与现行官方神话故事相吻合,从这一点不难猜测太白人的先祖与中原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仡佬族,作为贵州古老的土著民族,就没有这些中原文化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