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公考热”的现象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更有甚者,有网友表示还是古代公务员好考,只要那啥了就是公务员今天,图图给大家详细说说古代和现代考公务员的一些对比,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代公务员报考条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公务员报考条件(古代公务员好考)

古代公务员报考条件

近几年,“公考热”的现象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更有甚者,有网友表示还是古代公务员好考,只要那啥了就是公务员。今天,图图给大家详细说说古代和现代考公务员的一些对比。

我国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朝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分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到宋朝时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而到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达到顶峰,我们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在明朝时确立的。宋朝时也有榜眼这么一说,不过那时候第二三名都叫榜眼,明朝时才被细化。

科举考试剖析图

以今年国考为例,2022年国考招考共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共招录3.12万人。通过资格初审的考生共有212.3万 人,142.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实际录取比例约2.1%。因岗位数量的原因,今年的录取比例要比往年好了不少。

与现代国考相比,古代的科举考试真的是太难了。首先是报名人数,今年国考一个岗位就有2万多人报名,而古代科举每隔三年考一次,参考人数也就两三百人,可能都不够现在一个普通单位的报名人数。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说公务员考试,省考和国考是分开考的,且两者处于并列关系;而科举考试,在古代则是上下级关系,只有通过作为省考的乡试,中举后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也就是现在的国考。进入殿试后就不会被淘汰,能不能高中状元要看你的排名高低,相当于现在的面试。

想要参加会试,必须先参加乡试。用现在的话来说,想要参加国考,必须先参加省考,这就是科举考试的条件限制。那么,你知道在明朝想要参加会试(国考)有多难吗?

据历史资料记载,从成化到嘉靖年间,全国共有25~35万秀才,而通过第一轮初选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大概有3万人,每隔3年举办一次科举考试,每次考试录取1160~1190人,录取率大概是4%。

到了隆庆年间,全国共有35~50万秀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概是38000~45000人,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大概可以录取1190~1415人,录取率大概是3.1%。

比起今年国考的2.1%,这样的录取率貌似还挺不错的。不过这只是乡试,接下来还要参加会试,才能进入最后的殿试。

从景泰年开始,明朝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向顶峰。每次乡试之后,都有3000~4600名举人参加只录取300~400人的会试,平均录取率约8.6%。

所以,如果只看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只看10%是很不客观的,必须先把乡试的4%录取率算进来。这样一来,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大概为0.34%。

0.34%的录取率是不是很高?要知道,在古代可是三年考一次,如果换成现代一年一考,录取率约0.11%,名副其实的千里挑一,其岗位竞争热度丝毫不比现在的热门岗位差。如果你报考的是千里挑一的热门岗位而且成功上岸了,再次穿越回明朝,说不定还能高中状元。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概率,真要是穿越回明朝,你可能连第一轮初试都通不过。因为算上刚开始的乡试选拔,这个录取率将会是0.011%,已经到了万里挑一的程度。虽不及今年国考西藏阿里热度那么高,但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小。

科举,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疲劳战

虽然竞争很激烈,但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考公务员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就很了不起,这要是在明朝,怎么着也是个举人吧。事实上,你们高看自己了。

在明代,举人是可以当官的,在现代,你可能连份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同样的阶层,在明代可以横行乡里,在现代只是给别人打工的,领导要是不开心还会被随时炒鱿鱼。《儒林外史》就有范进中举这一段,范进就是从一介布衣考上举人当官的,从刚入官场的愣头青到山东学道,那么山东学道多大呢?换现代就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妥妥的厅级干部。而现在硕士研究生定级也在副科级,大学生充其量只是个秀才,还是一个不一定能参加乡试的秀才。

事实上,当时考秀才也挺难的,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用现代词儿来说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三级,都通过了才算是秀才。不过即便是秀才,也会分三六九等,就如现代普通大学和985、211的区别类似。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参加科举考试,只有通过选拔考试才能参加。

相比于现代的行测申论,那会儿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古板,而且只考你一项,那就是你书读了多少。

明代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四书五经,只要把四书五经背下来就能考上。四书是必修课,五书是选修课,然后根据选修不同分为诗书礼易春秋五房发题。

虽然只有五本书,且每本书也没多少字,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以《论语》为例,全书共15918个字,但在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的讲解下,光《论语集注》就超11万字。想要学好四书五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背会四五十万个字,连个普通的秀才都考不上。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考,而八股文又是明清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所以很多人说明代科举就是八股文,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因为在明代,八股文只是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就和现在的行测一样,但公务员考试并不会只考行测,还有申论,如果考的是警察,还会考公安基础知识。

乡试和会试这两级科举考试又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的是经义,也就是八股文,从四书五经里随便挑一句,让你上下左右衔接,或者前后不搭的找两个半句,让你自由发挥。第一天写7篇文章,差不多2000字左右,每一篇都有字数限制。值得注意的是,考经义的目的就是让你为孔子说话,所谓的“我认为”什么意义都没有。

接下来两场考的是古文默写、应用文写作和时政策论。明代那会儿也考时政,只不过这类内容不多,而且分值占比也不大,最最重要的还是八股文。

古代得花三天才能考完,现代行测和申论一天两场实在是高效率。所以现代人经常这样评论古代科举,既是持久战也是疲劳战,这话说的是一点儿也不假。

科举制(622-1904)共504名状元

看着现在公考越来越激烈,经常幻想着去古代考状元的考生们该醒醒了,还是得好好准备明年的省考。如果你连省考都考不过,就算你穿越回明代,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更别说是高中状元了,或许你连范进都比不上。在华图选个好课程备战省考,可比你穿越回明代考状元靠谱的多,而且我们的通过率那也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