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咤寺(马鸣菩萨道场),位于洪雅玉屏山脉北段九龙呵咤山上,在周朝时期建有“三吒神庙”海拔828米,山寺右有灵泉,左崖刻罗汉百八,大约自唐太宗贞观三年创建该寺,已经有1388年代历史,马鸣道场也传至今日。

鸡足山最灵寺庙(千年文脉玉屏山之)(1)


据清嘉庆《洪雅县志》卷二十《艺文志》记载,明嘉靖邑人蓝溪县丞陈诲撰《重建呵吒寺记》:寺名呵吒山因山名也,山有灵泉,左有崖刻罗汉百八,身乃九龙山-------呵吒释氏家语故名寺山--------世传为马鸣王道场,旧有碑刻草莽巅未无有。考据灵泉池亭表石刻云,宋谏议大夫田锡读书之所。又山之前有嶺上,有残碑剔藓读之,先亦有呵吒寺之下院,今易为庙则寺创古昔,遗址宏廓,信大丛林矣。兵燹后存佛殿三间,得中栋书,乃至正至五年(1345年),僧法海所建,迨我朝洪武壬申(1392年)始有僧海演洒(土帚)居之。嗣是代有修茸,越嘉靖丁酉(1537),海演法嗣湛受,以山坡仄径徒行为病,自山麓而上,甃石为道,如履坦途。又患行者无息憩之所,建亭四楹于中道。时侯子一忠寄读于寺,僧为状,因侯子属记予。予曰:‘世所雲马明王不具论,第以寺为田谏议读书处’谏议宋有名臣人物,当兴征绛匹伍。观其奏疏,皆鳊介忠直,不少徇时。寺重于古,今非以公名益重鄢?继公而后,若崃山杨公仲琼,亦当皆与国子----------。

在该段文字中记载为呵吒寺为:世传之马鸣王道场。​马明王菩萨是印度的佛教大师,在中国民间另有一说为-蚕神。​​对此作如下介绍:

马鸣菩萨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师,人 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后归依佛法,拜胁长老为师。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犍椎」是古印度召只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不得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鸡足山最灵寺庙(千年文脉玉屏山之)(2)


《马明菩萨传》:

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犍椎」是古印度召只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不得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胁长者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很想去会会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归依沙门。他不顾年迈体衰,跋涉水地往中印度去。

路上经过一个宝刹,有一群小沙弥见他年老慈祥,就围着他打趣说笑。胁长老毫不在意,对这些天真的小沙弥面露笑容,听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龄略大的,看出出长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胁长老总是有问必答,没有一点被难住。沙弥们至此十分钦佩,顿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长老辞别南下,沙弥们依依不舍,送了他不少路程。

长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外道占据的那个最大的寺院住下。他门比丘们:「你们做功课时为什么不依法公鸣犍椎呢?」,一比丘说:「长老有所不知,我们这儿来一个傲慢无理的外道,他声称:『你们现沙门中没有学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们不服,我们可以比试比试,根据各自的学说,来进行辩论。有本事的,请站出来吧!』,谁知我们有好几位法师,都不是他的对手。从此他就不许我们公鸣犍椎,还占据了我们寺院。我们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从他了。」。胁长老听了,安慰道:「你们不要气馁,先去禀明方丈,大胆地鸣犍椎吧,有我来对付好了。」。比丘们来心里有气,今见长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辩才,就请住持与长老相见,并大胆地打起犍椎来。

那外道在里面听见,气势汹汹地问道:「我不准你们打犍椎,今天为什么又打起来?」,比丘们说:「这不干我等事,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是他打的。」,外道说:「此人好大胆,我倒要会会此人!」。

外道见了胁长老,是一个清?的老叟,就责问道:「你这远来的老和尚,大约不知道这儿的规矩吧!」,长老说:「怎么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说:「如此说来,难道你也想跟我辩吗?」,长老说:「你要辩论也可,这有何难?我们佛门宽大为怀,素来佛不犯道,你们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门活动。我们佛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可谷百川,今天让你知道一下深广也好。」,外道说:「不要夸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样吧,我们就订在第七日,让我们邀请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娑罗门诸大法师,都来参加,看看我们谁胜谁负。」。

至第七日,道场上钟鼓齐鸣,冠盖云集,与会者都来了。胁长老先到,从容地升上高座,仪态自若,微带笑容。那外道后到,态度傲慢,见长老已到,只得于另一旁坐下。他抬头看看长者,见他和颜悦色,情志安逸,端坐庄严,不由地微微暗惊:「这老和尚道风不凡,在这样的大场面处之泰然,可能很有学问,今天得要稍加谨慎。」。

外道定一定神,傲气又上来了,开言道:「今天我们两家辩论,非比平常,得先立个契约,你看可好?」。

长老说:「悉昕尊意,请你说吧。」。

外道说:「如果谁输了,就割去谁的舌头好吗?」。

长老说:「割掉舌头有何用处,我们辩的是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打赌,我看谁输了,就自甘称作弟子,怎么样?」。

外道说:「也好,只要你不怕惭愧,当众拜我。那么谁先提问?」。

长老说:「我年纪老,从远方来,又先在此升座,理应我先提问。」。

外道说:「好,那就请吧。」。

长老说:「要使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举国欢庆,国王欢喜,当用何法?」。

那外道没有学过治国之道,一时竟答不上来。

长老说:「我们佛教有世法和出法世。这是世法。要使国泰民安,就要从国王做起,爱臣民,轻徭役,薄赋税,多作利国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始能太平。这是很普通的道理,难道也答不上来吗?」。

外道面红耳赤,与会者笑声四起。

长老又提了一些世法与出世之法,有不少玄理外道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答的支支吾吾,都没答好。轮到外道提问的时候,他想用婆罗门的学说来难住他,那知长老原先也是婆罗门种,对所有经典无不精通,凡有所问,长老都对答如流,令人信服。这下顿时挫了外道的锐气,在大庭广众前,外道只得服输,自称弟子,听从长者为他剃除头发,受沙弥戒。

那外道回到内室,低头闷坐,悒郁不乐。自思:「我才识远震数国,从无敌手,今天怎么输于一个老和尚了,今后还有什么面目做人!」,长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边,和善地说:「我们佛法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是我见太深了,处处以我为中心,以致一叶障目,使你不能高瞻远瞩。你试想:释迦佛作王太子时,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宫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学说不能解决他心中的许多疑问,于是独自到菩提树下,又修行了一年,终于在一个晚上的定中,突然见明星而开悟,彻证了无上甚深真谛。从此,他传道四十九年,收了许许多多外道成为弟子。你说,佛学能比外道不高明吗?」。

接着,长老又给外道显示神通,并说:「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应以精研正法为要。」。经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说,至此,那外道方知长老是个得道高僧,心悦诚服,甘拜为师。胁长老说:「你呀,天资聪慧,夙根又厚,只是错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尘土。从今后应该归依正法,精勤学佛,方能使你真正地进觉道。」。那外道彻底醒悟,从此虚心地聆听师父为他讲经说法,认真修学,数年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再数年,胁长者回北方去了,这位比丘仍长住中印度。此时他已博览所有佛学经论,才认盖世,且虚怀若谷,与多年前换了一个人了,沙门与外道都敬服,连国王对他也极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小月氏国王起兵来伐中印度,将王城团团围困,只是未动刀兵。中印度国王派使者去询问:「你们长时间的将我王城围困,使我人民遭难,你们为的是什么呢?」,小月氏国王说:「我要你送我三亿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国王说:「我倾国相赠,也收集不到三亿金。」,小月氏国王说:「你有稀世的两大国宝,足可抵二亿金,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印度国王说:「我哪有这样贵重的国宝!」,小月氏国王说:「你藏有释迦佛留下的佛砵,还有一位具有辩才的比丘,你把这两样宝贝赠于我,就足扺二亿金,我可以满足了。」,中印度国王说:「这两样确是我的国宝,但是我不能赠于你。」。

比丘得知此事,就劝说国王:「陛下,你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一则可以退兵,生灵免遭涂炭;二则他单要佛砵与我,说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国内,只佛化一国,若把我送到他国,我就可以别国去弘扬佛法,让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归依佛法的,愿国王三思!」。

国王平时对这位比丘甚是尊敬,听了他的开导,经过反复思忖,终于同意了。

小月氏国王马上退兵,迎着佛砵和比丘回国去了。快到京城,举国臣民焚香恭迎。数日后,有有些大臣议论道:「国王啊,佛砵确是稀世之宝,而比丘国内有的是。怎抵得上一亿金呀?」,国王说:「你们只知眼前利益,这位比丘名扬四海,佛学高深,精于说法,而且又是胁长老在世时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国来弘传佛法,于国于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个月后,国王打算请比丘说法。他寻思:「人们说畜生也有灵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他就挑选了七匹好马,让它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看看饿马是吃草,还是听法。

比丘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语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那饿马似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竖耳谛听。

比丘讲经毕,只闻那七匹饿马一声长鸣,都淋然泪下。国王见此情景,深为感动!由于饿马能解佛经的原故,因此就称这位比丘为「马鸣菩萨」。​​

中国民间之”蚕神“马鸣王'菩萨道场历史:​

呵吒寺 牌坊遗址

《通俗篇》云:“马鸣王蚕神也,即马头娘,鸣王乃神之通称。”马头娘塑像,是贵族妇人形式。其与蚕之关联,据《蜀图经》云:“高宗时,蜀有蚕女,父为人掠,唯所乘马在。其母誓之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马闻言振迅而去。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龁,父射杀之,曝其皮于庭。皮蹶然而起,卷女去,旬日皮栖于桑上,女化为蚕。每岁祈蚕者云集。蜀宫观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

民间马鸣王塑像

马鸣王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蚕神。传说她是一位身披马皮的仙女,在民间也有叫马鸣王菩萨、马鸣菩萨、蚕花娘娘、马头娘、蚕姑、蚕皇老太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桑种蚕的国家,对于蚕丝是如何被发现的问题,千古流传着的美丽传说给出了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答案:'马鸣王'作为蚕神,影响着人们在蚕桑习俗中生活和生产,堪称'世界丝绸之神'。四川(洪雅)是养蚕地区,有蚕丛与青衣神推广种桑养蚕,”蜀“子之来源与蚕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影响地方人文化崇拜,所以学者认为,该记载的内容为”蚕神“马鸣王”道场,如是道场即为祈福、祭祀、庆典为一体的盛大活动,玉屏山文化的发展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

马鸣王的传说十分有趣,在《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记载。是说一个姑娘的父亲被强人掳走,女儿寝食不安,哭得十分伤心。当母亲的,既为丈夫担忧,又为女儿心疼,于是对邻里许愿:“若谁能救出她的丈夫,就把女儿嫁给他。”正当众乡亲无计可施时,家中的马儿挣断缰绳飞奔而去,千里迢迢将她的丈夫驮了回来,母女自然欣喜无比。此后骏马悲鸣不己,不肯饮龁,父惊问其故,母以实告之。父大怒,说:“哪有让女儿嫁畜类的道理!”于是偷偷将马射死,并把马皮晾在院中,女儿悲悯不己,在去祭奠马的亡灵时,马皮蹶然而起,迅即将姑娘紧紧裹住,并随着旋风飞奔而去。几天后,人们在树林里找到姑娘,只见马皮缠绕着她,头已变成马头模样,爬在树上扭动身子,嘴里不停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缠起来。“缠”、“蚕”谐音,人们即谓之为蚕;桑者,丧也,是说姑娘是在桑树下献身的。女儿亡故,父母自然十分伤心。一天,忽见蚕女乘流云驾骏马,随着数十位随从自天而降,对父母说:“天帝因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二老放心。”说罢,升天而去。于是,人们尊奉其为蚕神,也就是马明(鸣)王,或称蚕花娘娘、马头娘等。在蚕神庙中塑一女子像,并身披马皮。​

鸡足山最灵寺庙(千年文脉玉屏山之)(3)


玉屏山呵吒寺-马鸣道场相关历史:

千百年来,包括义乌在内的蚕农,对马明王敬若神明,每当孵蚕蚁、蚕眠、出火、上山、回山、缫丝等重要生产程序,都要对其顶礼膜拜。到了近代,祭蚕频率日渐减少,但在蚕蚁孵出之日,或是腊月十二“蚕花生日”,还是要隆重祭拜。据传,为马鸣王做过生日后,来年春天育蚕时蚕宝宝就能身强体壮,不会发病,结出的蚕茧又大又结实。清代文人陈梓曾为此作过一首《茧圆歌》:“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

民歌马明王:

1、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的民歌《马鸣王》:

“马鸣王菩萨到府来,到你府上看好蚕。马鸣王菩萨出身处,出世东阳(郡)义乌县。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王玉莲。马鸣王菩萨净吃素,要得千张豆腐干。十二月十二蚕生日,家家打算蚕种腌。有的人家石灰腌,有的人家卤池腌。正月过去二月来,三月清明在眼前。清明夜里吃杯齐心酒,各自用心看早蚕。大悲阁里转一转,买朵蚕花糊篥盘。红红绵绸包蚕种,轻轻放在枕头边。歇了三日看一看,打开蚕种绿艳艳。快刀切出金丝片,引出乌蚁万万千----------。“​

2、杭嘉湖蚕区:广为流传的一首祈蚕歌,既祈求马鸣王保佑蚕花丰收,又兼叙养蚕经过。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马明王也有称作为马鸣王。马鸣王一语,一般认为是古印度梵语'马鸣王菩萨'与中国'马头娘'的混合体。关于马鸣王的身世,还有一种唱述是:'马鸣王菩萨下凡来,身骑白马坐莲台……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柳玉莲,命里算来无儿子,产生三个女裙钗,大姐二姐找夫去,三姐年轻要修仙,一修修到十六岁,十七岁上遭黄泉,三更托梦娘晓得,香火灯烛接连来,……其出身和故事与'马头娘'神话相似。这首歌的结尾部分,演唱者往往可以自由发挥,譬如,桐乡搜集到的结尾处有以下三句,颇具特色:'今年蚕花收成好,全靠马鸣王菩萨上门来,恭喜大发财'。

鸡足山最灵寺庙(千年文脉玉屏山之)(4)


古寺遗址 田锡、杨仲琼等读书处:

玉屏山脉有近108处寺庙,呵吒寺有多处大殿,傍边一里处有“寿鹤庵”,合僧众上千人。呵吒寺中南宋、元、明都有重建历史,在近代后1993年空相大师主持恢复重建,2002年在洪雅宗教局接管,由释果祥、释果愿住寺管理,在近16年中收集相关的遗址遗物,修建道路,维修寺院。呵吒寺地名的传说,因佛传在汉唐时期入后与中华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阿吒本是周朝的镇关将军李靖第三子,在西周时期武王伐纣的封神演义中“金吒、木吒、哪吒”成为正义的化身,有降龙伏魔的神力。玉屏山脉的呵吒山是三个独立的山峰,延伸后有九条山脉,被称为九龙,在唐代以前有”三吒神庙“,以镇此九龙以免祸患人间,虽然是民间传说,但是形象手动说明了该山脉的特点。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在作为让地方老百姓能接受的过程中有一些演化,也是有可能。​​​

鸡足山最灵寺庙(千年文脉玉屏山之)(5)


现中国佛教有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

呵吒寺-马鸣王菩萨道场:虽然该道场的历史渊源在玉屏山(呵吒山)其知名度没有以上四大名山显赫,但是也不能排除佛教传入该山历史的久远,如果说是佛教“第五大道场”也非不可能。马明菩萨在印度1-2世纪,中国马鸣王记载《山海经》也都有2000年的历史渊源;《马鸣菩萨道场》记载与《洪雅县志》中,并在玉屏山(呵吒寺)出现一方面说明佛教传入后已经成熟,也体现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已经有相当的水平,而”茶马古道的发展、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我国的经济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明代以前,500年前马鸣道场,高僧说法,僧众千人,万人朝拜的盛况。

(编辑:唐从祥 转载说明出处!注:关于文章中出现“咤”与“吒”两字的交叉使用,由于其出处不一样,但是由于文字作为翻译后出现了不同使用,在此不作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