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攻坚战林彪为何(四平攻坚战林彪为何)(1)

四平攻坚战

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我军集中力量进行四平攻坚战。

四平守敌为国民党71军的87、88师,第13军54师,第53军的榴炮营以及71军直属特种分队,还有辽宁保安1团、辽北保安司令部2团、东北保安52团、第12保安区17团、步兵独立4团、装甲车第60团等,总兵力为3.5万人,由第71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

陈明仁,湖南醴陵人,曾是黄埔一期生。他以作战勇敢和敢打硬仗而受蒋介石的赏识。陈明仁也自以为是蒋介石的嫡系,对蒋忠心耿耿。但由于他性格刚烈,不好驾驭,蒋介石对他并不太重用。

然而,陈明仁在71军还是很有威望的,由于该军的团以上军官大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加上他资格比较老,又敢作敢为,他的下属还是很愿意为他效力的。

自从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四平后,为巩固这一战略要地,陈明仁在市内各交通路口用钢筋水泥构筑了大量坚固防御工事,在市郊构筑了数10个钢筋水泥结构的鱼鳞式纵深地堡群,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连通,还有无数个独立的大小支撑点、暗堡火力点穿插其间。四平城墙外设有一丈深的水沟、铁丝网、鹿砦区、陷坑区等多层障碍。

陈明仁将四平城区划为5个守备区。

第1守备区由87师守备,指挥员为该师师长熊新民;第2守备区由13军54师守备,指挥员为该师副师长宋邦纬;第3守备区由保安17团守备,指挥员为该团团长刘其昌;第4守备区由88师、保安1团等守备,指挥员为88师师长彭锷;中心守备区由71军军部、军特务团等部守备,指挥员为特务团团长陈明信。陈明仁的城防指挥部设在中心守备区,控制3个团的兵力作为预备队。

国民党军的指挥官对固守四平信心十足,认为“共军低劣,一无飞机,二无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必将是一筹莫展”。

战前,我军对四平防御力量估计不足,据所得情报判断四平守敌兵力约2万人。根据这一判断,东总决定调集第1纵队,辽吉纵队(即西满邓华纵队),第6纵队1个师,及炮兵司令部第1团(欠1个营)、第2团(欠1个营)、第4团4个连,在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下攻击四平。

但林彪在战术上还是很注意的。6月10日,林彪、罗荣桓致电攻击部队首长:

四平战斗是一大攻坚战,应注意事项如下:

一、这种战斗须充分准备后才可开始,以期必胜,不可仓促从事。

二、主攻点须便于发挥炸药与炮兵的作用。

三、接受德惠战斗教训,切忌平分兵力,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重点,准备在纵深内进行激烈战斗。

四、防止敌人的反冲锋,一面进展,一面建立巩固的立脚点。

五、发扬死打硬拼精神,动作越迟缓犹豫,伤亡就越大。

六、力求迅速解决战斗,同时也要有几天才能解决战斗的准备,并决心付出较大的伤亡。

6月11日,各部开始四平外围战。12日晚,辽吉纵队一部攻克了四平飞机场,全歼第71军运输营和保安团1个营。13日晚,第1纵队扫清了四平外围据点,并俘敌500余人。

14日20时,我对四平城区发起攻击。但在向市区攻击时,受到守敌的顽强反击。

关于开始3天的作战情况,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于17日向林彪、罗荣桓作了报告:“我们于13日开始肃清主攻方向之敌外围据点,14日黄昏在强大优势步兵下实行突破。经3昼夜巷战与打垮敌人反冲锋,我1、2师各付出1,500人以上之伤亡,但进占地区仍是狭小,俘虏不足千人。

基本教训如下:

一、西南主攻方向突破后支持3日激烈战斗,而西北之主攻及东北之助攻均未起到应有作用(突破)。因此敌人得以集中兵力、火器、飞机,打击我之一点突破口。总之敌人对我突破口及占领之地区,是采取猛烈炮击、大量燃烧及以飞机轰炸与反冲锋,企图驱出我突入部队,恢复阵地。

二、我攻入城内如果兵力过少,则不但难于扩大战果,且更无兵力打击敌人的连续反冲锋;如果兵力过多,则形成兵多地少,每炮均可伤人。

三、日长夜短,24小时内只有8小时之夜晚。如果白天不进攻,黄昏调集部队,则打一下天就亮了;但白天虽不能作战,其伤亡之大,超过晚上作战伤亡数目。越不能迅速发展扩大地区,越便于敌人飞机、炮兵集中轰击我狭小地区,伤亡就必越大。

(责编:刘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