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五四时期,现实中的种种阻碍也会使青年们感到无力。于是,苦闷与伤感成了五四青年的时代症候。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就把这种症候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写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揭示了灵与肉的冲突和弱国子民的悲哀。

据郁达夫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中回忆,他写好《沉沦》之后,先拿给几个朋友看,他们笑着说:“这一种东西,将来是不是可以印行的?中国那里有这一种体裁?”

果然,《沉沦》在国内出版后,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1)

《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不仅因为以其为名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更是因为郁达夫大胆地把自己的性隐私写了出来。郁达夫《沉沦》“这一种东西”,无疑受到了卢梭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在其自传《忏悔录》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隐私。在第一章中,他向上帝发出呼告:“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在承认人性中有不堪的一面,没有什么好羞耻的。郁达夫受到了卢梭的影响,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2)

如果说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更多是思想上的,那么日本“私小说”对他的影响则是思想和技巧上兼而有之。“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通常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接进行自我暴露的小说。小说中的“我”与作者之间几乎可以完全划上等号,并且写的是个人隐私。

郁达夫的《沉沦》用的虽然不是第一人称,但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写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性苦闷。而性隐私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难以启齿的。郁达夫在《沉沦》中不知羞耻地展现羞耻,引起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3)

“私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小说,因为这种小说的情节性都不强,从外在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主要是在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沉沦》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却无法融入当地的“孤冷得可怜”的青年。他独自拿着一本诗集,在无人的平原上散步,竟被大自然感动得流下泪来。他觉得只有自然对他亲近,是他的避难所,让他可以暂时远离那些“轻薄的男女”。

就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疑心别人的眼光,《沉沦》的主人公也总怀疑日本人看他的眼光别有意味,甚至到了神经敏感的地步。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4)

在学校里,他总觉得别人在看他,越躲避越觉得同学的眼光不怀好意。听到笑声,就总觉得是在嘲笑自己。看到几个人说话时偶然看了他一眼,他就疑心是在议论自己。

在人群中,他感到比独自一人更强烈的孤独。其实,未尝没有同学愿与他交好,只是一看他的状态就只能敬而远之了。

于是,他更加怨恨他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可他又想,他们是仇敌,自然不会同情自己,自己怨恨他们,不还是因为自己渴求同情?可见,他内心是非常敏感和矛盾的。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5)

有一次,他和三个日本男同学同路,迎面遇见两个女学生。日本同学互相打着招呼,说着玩笑,但他羞得不敢说话,却又像自己同她们说话了一样心跳加速,之后又觉得自己太懦弱。

他回忆起那两个女生的眼波,觉得有意思,但又觉得那是给日本同学的,进而又疑心她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他渴望得到一个灵与肉都属于自己的女人,但身处异国他乡又神经敏感的他当然是得不到的。于是,他的性苦闷尤为强烈。他在排遣性苦闷时,会在内心觉得是不道德的,由此产生了灵与肉的冲突,开始了沉沦。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6)

他的沉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被窝里犯的罪恶”,并为之自责,但又总忍不住。二是偷看房东的女儿洗澡。三是偷听别人在野外幽会。最后是到酒馆去狎妓,却连平视一眼也不敢,一句话也说不利索,总觉得对方在轻视作为中国人的自己。

最后,他把自己沉沦到海里去了。在投海之前,他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7)

孤独自卑和性苦闷是《沉沦》的两个核心,这两方面互相作用,造就了主人公敏感、病态的性心理,最终导致了主人公的沉沦。

有人认为《沉沦》把主人公性苦闷的原因与国家地位联系起来,有点强硬、别扭和不自然。这两者在逻辑上虽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但在《沉沦》中是不难理解的。

主人公的性苦闷有孤独自卑的原因,而他的孤独自卑又是因为自己弱国子民的身份而生的。因此,他的性苦闷背后,其实是弱国子民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