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友问:我练楷书好久了,写得也很工整了,有人却说我写得太死板了,像馆阁体,这是怎么回事?书法高手都是怎么写楷书的呢?

很多朋友学习书法都是从楷书入手的,楷书写得如何也是很见功力的,说实话能把楷书写成真正的馆阁体那样,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写楷书也很忌讳一个问题,不是说写得不整齐、不工整,而是最忌讳写得太板滞了,也就说写得太死板了。而馆阁体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楷书,之所以在书法史上并不招待见,就是因为馆阁体过于板滞,缺少变化,不够灵动。

那怎么办呢?不妨我们看看那些书法高手是怎么写楷书的。

楷书也要有节奏感和动感

这两天在欣赏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就深受启发。我们知道,启功先生早期是学赵孟的书法的,特别是在《胆巴碑》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因此,启功先生的楷书受赵氏的影响也很大。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1)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2)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3)

例如上图中这幅临摹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虽然是临帖的作品,但是运笔流畅,笔法上多有行书的笔意,讲究笔势的呼应,点画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呼应关系,笔断意连。这种用笔在赵孟的楷书中大量存在着,这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翰牍书”。

而一般人写楷书之所以容易产生板滞的情况,是因为初学书法的时候大多数是学习唐代的碑刻楷书,而这种碑版楷书因为是经过刻工的二次加工,会泯灭很多毛笔用笔的细节。甚至有的刻工还会对书法进行二次加工,这在古人的一些书论中就曾经有记载。

例如颜真卿的书法,有专门的刻工为其刻版,在刻的时候就根据颜真卿的喜好,对一些点画进行修改。米芾对颜楷书的著名评述:“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因此学唐楷入手就很容易陷入这种问题,而且临帖的时候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养成了这种书写习惯,甚至见过某些视频当中,有人写一个字还要蘸两三次墨,这种写法笔势全无,笔画之间缺少联系,给人的感觉就容易板滞。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4)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5)

所以,我也经常劝一些书友,临摹唐楷之后,不妨学习一下赵孟的楷书,给自己的楷书中注入一些“活力”。启功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是其原话,其意思大概是:写楷书要有行书的呼应关系,点画连接呼应间显灵动。

启功先生的楷书,在临摹的时候就“透过刀锋看笔锋”,放弃了单纯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书写时候的笔势,不被古人点画形态所囿,因此行笔非常的流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就会有一种“动感”,能体会到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

楷书要平正之中见险绝

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初学书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险绝,但复归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在这一点上,那些书法大家们都是高手。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6)

例如上边的这个“致”,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体就是紫色的那个“致”,规规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这三大高手的写法,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说好的一样,扛肩的角度几乎一致。

而在左右两部分的处理上又各具特点,柳楷的“致”左右偏旁上边互相依靠,下半部互相分开。而欧阳询和赵孟的处理则是,上半部互相向外,给人一种很有力量感的张力,而下半部则向内靠紧。

我们从小写字就被教育要“横平竖直”,但真写得横平竖直可就跟印刷体差不多了,印刷体给人的感觉当然是死板。但书法高手的楷书,却笔画取斜势,但整体看起来却很平稳,平稳之中又有动势。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7)

例如上图中欧阳询《九成宫》里的“壹”字,整个字的重心都在左半部,再加上扛肩的缘故,个人一种欲往左倒的感觉。但是欧阳询巧妙地将宝盖头的横钩和最下面的一横,故意向右伸展多一点,这样就把整个字给稳住了。

综上所述,书法高手写的楷书,在用笔上追求自然书写,给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笔断意连,在结字上追求平正之中见险绝。这样的楷书,让人欣赏起来感觉更有味道,更有内容。不知道各位书友您的看法是怎样的?不妨下方留言说说看。

“田楷”这些年风靡大江南北,影响了很多人喜欢上了书法,其中尤其是楷书受到大家的喜爱。大家似乎有了一个共同的论调,那就是写不好楷书的就不能叫书法家。那么问题来了,写不好楷书的就真的不能算是书法家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有盲点的,其中又包涵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人才能叫书法家?写成什么样的楷书才能叫好的楷书?等等。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8)

田楷

这些网友在提出问题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书法家必须都要写好楷书,而且最好是写成“田楷”那样规整的才能叫好书法。但是事实可能恰好相反,你认为好的不见得就是好的。例如很多书法爱好者认为好的楷书就应该是工工整整地才算好,写得就像馆阁体一样才能叫高手。但事实却是,在书法圈里馆阁体缺是一直争论不断的,为什么呢?

说起楷书,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颜筋柳骨”这个称呼,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而唐代又以楷书为书法的最高峰,颜真卿和柳公权可谓是楷书的两座大山了吧,但是即使这样的人,到了宋代竟然被米芾批判为“丑书恶札”,这找谁说理啊?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9)

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子昂,他也入围“楷书四大家”,他的“赵体”被后世推崇备至,特别是很多的帝王都非常喜欢他的书法。但是明末清初的另外一个大书法家傅山却说赵的书法“俗不可耐”,可是如果你回头看看傅山的楷书,估计你会觉得傅山的书法“丑陋无比”。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10)

例如上图就是赵子昂和傅山的楷书的比较,左边的是赵氏的《湖州妙严寺记》,右边的是傅山的《阿难吟手迹》,大家觉得谁好?这两个可都是书法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赵子昂会秒杀傅山,那么难道傅山自己看不出好坏吗?为何还要贬低赵子昂的书法为“俗不可耐”?

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问题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说谁谁的书法就是最好的,我是通过这些例子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道理,书法的审美是有包容性和广泛性的,书法审美的标准不是只有一种。但是同时,书法的审美对欣赏者来说也是有要求的。

楷书再好算不算书法(写不好楷书的能算是书法家吗)(11)

《爨宝子碑》

也就是说,有些作品可能不是你喜欢的风格,但不代表它就不好,例如《爨宝子碑》和“田楷”相比,喜欢“田楷”的人一定比喜欢《爨宝子碑》的人要多。喜欢赵子昂楷书的人,一定比喜欢傅山楷书的人多。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爨宝子》不好,傅山不是书法家。

另外一个就是,楷书必须写好,并不是衡量一个书法家的硬性指标。从历史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整个宋代,真正能把楷书拿出来在书法史中炫耀一圈的人物几乎没有,整个宋代都是以“尚意”书风为主,而楷书与行书和草书行笔,确实是最不善于抒情达意了,不利于书家个性和情感的抒发。

但你不能说宋代没有书法家,整个的宋代,除了著名的“宋四家”之外,还是有很多的著名书法家的,例如宋徽宗、宋高宗、欧阳修、吴琚、薛绍彭、陆游等等,一下子还真数不过来。

因此说写不好楷书的人就不能算是书法家,说这样话的人,本身对书法的审美是有盲点的。不过说到这些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拿丑书说话,这里我想说“丑书”真的已经脱离了书法的范畴了,我从来不觉得“丑书”算是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