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宜昌是长江中游第一道关口,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宜昌以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担当,不断夯实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彰显担当

筑牢三峡生态屏障

4月23日,六头江豚逐浪而行,时不时跃出水面;

5月10日,十余头江豚在清澈的江水中畅游嬉戏……

从2、3头到17头以上;从罕见到“频繁到访”,长江水质“晴雨表”——江豚见证了宜昌生态环境的蜕变。

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处,位居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筑牢三峡生态屏障,宜昌义不容辞。

宜昌最好的生态环境(一半山水一半城)(1)

宜昌长江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收官。 付蓓蓓 摄

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宜昌顿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生态环保的成败。

锚定目标,宜昌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主动融入“双碳”战略布局,围绕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布局、落子,牢牢守住绿色生态底色。

力推之下,宁德时代布局宜昌:投资320亿元打造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聚合从磷矿到正极材料以及电池循环全产业链的投资、建设、运营等经验,带动全产业链聚集发展,助力宜昌迈入产业发展新赛道。

华润电力华丽转身:2016年,要花几百万元到碳市场上去购买配额;2018年起,投入5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如今,每发一千度电,排放二氧化碳0.58吨,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每年盈余50多万吨碳排放配额……

从一隅到全城,还有更多壮举,令人印象深刻:

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碳达峰总体行动方案》等,为全面绿色转型添油加力。

奋力推进的转型升级。实施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拉升至36.2%,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9%,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攀升。

深入实施的节能减排。投入节能环保治理资金10.1亿元,完成89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推进化工、水泥等领域的33家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和污染治理,能源节约、污染治理迈出了关键一步。

创新利用的清洁能源。港口岸电实现全覆盖,我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成功首航,长江中上游流域首艘LNG双燃料船“帆盛102”顺利下水,“气化长江”“电化长江”渐渐成为现实……

久久为功,“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金字招牌不断擦亮,绿色发展指数位稳居全省第一,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

回应期盼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半山水一半城,是宜昌人民心中最大的眷恋。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宜昌以火热实践创造出了令人欣喜的宜昌经验。

宜昌最好的生态环境(一半山水一半城)(2)

沙河公园 付蓓蓓 摄

保卫蓝天,宜昌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预案,同时,“一企一策”治理工业源污染,全面实施城区“一控两禁”,常态化检查机动车尾气,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4.1%。

保卫碧水,宜昌建成67座水质自动站,及时响应、妥善处置异常情况;完成农村“百吨千人”水源地保护区审核;推广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保卫净土,宜昌完成70家关停搬迁遗留化工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30个“清废行动”问题点位整改;整治40个建制村环境;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入围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推动改善环境质量从注重末端治理、过程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有效传导,宜昌保持住了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在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宜昌最好的生态环境(一半山水一半城)(3)

六头江豚同游长江。 李风 摄

在此基础上,宜昌还借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啃下了一批“硬骨头”。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186件群众信访件,已办结135件,阶段性办结51件;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整改任务全部完成;沿江化工企业整改及沿江岸线码头整治2项整改工作,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

瞄准源头,协同联动,整体推进,人们欣喜地发现:

运营63年的王家河码头已经拆除,保留原有的平台结构,改造成江豚观赏平台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成为“霸占”头条的网红打卡地。

宜都廖家湖摘下了“臭湖”的帽子,实施了植树、截污、连通水系等系统治理,把“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的美好图景照进了现实。

长阳拆掉了网箱,引导渔民“洗脚上岸”,按照环保标准继续发展渔业,或改行发展茶叶、柑橘等特色种植业,重新走上了致富路,还换回了一江清水……

立足长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河水碧绿澄净、水鸟逐浪嬉戏、绿植相映成趣……踱步沙河公园,一幅醉人的夏日美景拂面而来。

曾经的沙河,水质恶化、臭气熏天。三年蛰伏,清漂、清淤、截污、引水、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生态修复……“龙须沟”蝶变成了“网红地”,市民三五成群,散步、游玩、嬉戏,“城市绿心”焕发出无穷魅力。

宜昌最好的生态环境(一半山水一半城)(4)

王家河江豚观景平台。 吴延 摄

美景的何止一处?

上游的秭归木鱼岛,绿树鲜花换下了杂草,廊桥亭台替代了乱石;下游的猇亭江滩,砂场旧址铺上了如毯绿茵,废弃码头变成了观景平台……一个又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浮现在眼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宜昌已然成为现实。

这一切,源于宜昌立足长远,在全域、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尊重自然,宜昌启动流域综合治理,颁布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组建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环保 公安”执法模式……换回了碧波荡漾、白鹭栖息。黄柏河综合治理体系荣获湖北改革奖,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之一。

顺应自然,宜昌统筹各种生态要素,围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一口气谋划了63个项目,系统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建立“共抓、共建、共享”的长江大保护体系。

保护自然,宜昌根植生态文明理念,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编写《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把绿“种”进市民心中;培育“三峡蚁工”等近百个生态公益组织,形成了长江大保护工作合力,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勾画出亮丽的风景线。

宜昌最好的生态环境(一半山水一半城)(5)

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在宜首航。 胡兴军 聂爽 摄

营造浓厚氛围,宜昌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达到98.7%,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6.79%、参与度达到98.56%。

从生态起笔,奠绿色之基,宜昌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仅2021年,就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51个,获得国家级生态荣誉奖3个、省级生态荣誉奖6个。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度生态省建设考核结果公布,宜昌被评为优秀等次,成功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下一步,宜昌将继续阔步前行,为人民绘就一幅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