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哀牢国,东汉蜀郡人杨终在哀牢国归附中土时著有《哀牢传》传世,但《哀牢传》卷帙已失传;所幸关键内容已被年代相近的典籍收录,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介绍永昌郡时,大篇幅引用《哀牢传》的内容来阐述永昌郡历史。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介绍永昌郡时,也大篇幅引用《哀牢传》的内容来阐述永昌郡历史。东汉第二大郡永昌郡便是在哀牢国的基础上设置,“永昌”为哀牢国都城“允掌”的近音译写。

哀牢国的历史

哀牢国何时建国,汉文史籍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其开国君主为九隆(诏隆),九隆之后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哀牢国归附中土汉国时,国王为柳貌、王储为扈粟(贤栗),中土史官通过哀牢人口传历史,追溯到柳貌之前6位国王的名号,柳貌之父柳承、柳貌之祖父桑藕、柳貌之曾祖父哀牢(艾隆),哀牢之父建非、建非之父吸、吸之父禁高、禁高之前便无法得知名号。《哀牢传》仅存佚文记载:“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粟代。”《华阳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

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所领之邑国出兵乘木筏沿澜沧江南下攻打“鹿茤”(今西双版纳)。《华阳国志》载:“建武二十三年,王扈栗遣兵乘箄船南攻鹿茤。鹿茤民弱小,将为所禽。会天大震雷,疾风暴雨,水为逆流,箄船沈没,溺死者数千人。后扈栗复遣六王攻鹿茤。鹿茤王迎战,大破哀牢军,杀其六王。牢人埋六王。夜,虎掘而食之。哀牢人惊怖,引去。”。《后汉书》载:“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贤栗遣兵乘箄船,南下江(今景洪坝)、汉(今橄榄坝),击附塞夷鹿茤。鹿茤人弱,为所擒获。于是震雷疾雨,南风飘起,水为逆流,翻涌二百余里,箄船沉没,哀牢之众,溺死数千人。贤栗复遣其六王将万人以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复出其尸而食之,余众惊怖引去。”

公元51年(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率其邑国主动归附中土。《华阳国志》载:“(扈栗)即遣使诣越巂太守,愿率种人归义奉贡。世祖纳之,以为西部属国。”《后汉书》载:“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

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国及其所属邑国整体归附中土,汉国将其地设永昌郡。《华阳国志》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柳貌)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后汉书》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

公元76年(东汉建初元年),永昌郡太守王寻与哀牢王类牢产生矛盾,类牢起兵驱赶汉国势力;公元77年(东汉建初二年),汉国从越嶲(今四川西南部)、益州(云南东部)调兵镇压哀牢兵,类牢兵败被斩首,汉国控制怒江以东哀牢地、放弃怒江以西哀牢地。《后汉书》载:“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与守令忿争,遂杀守令而反叛,攻巂唐城。太守王寻奔叶榆。哀牢三千余人攻博南,燔烧民舍。肃宗募发越巂、益州、永昌夷汉九千人讨之。明年春,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1)

哀牢国的疆域

据《华阳国志》记载:“(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也就是说,哀牢国东西横跨3000里、南北横跨4600里。不过这个里程应该是以当时当地的交通状况计算,云南高原山谷起伏,如果算直线距离至少要打三折,最多东西900里(450公里)、南北1380里(690公里)。

后世“哀牢夷”建立的邦国“勐舍”,初始领土为巍山盆地和弥渡盆地,其东面的祥云盆地已是“勃弄蛮”地盘,说明“哀牢夷”最东也就分布到弥渡盆地;以此倒推,弥渡盆地东侧山脉(云岭山脉余脉)便是哀牢国东界,由此往西450公里为印多吉湖(缅甸第一大湖)西侧山脉;结合地理状况,其北最多到吐蕃高原南麓的河谷盆地,哀牢后裔傣族最北也就分布到吐蕃高原南麓的葡萄盆地(缅甸葡萄县),由此往南690公里为掸邦高原中部、对应景栋盆地一线。

可以确定,哀牢国疆域东起云岭山脉、西至印多吉湖、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达景栋盆地。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2)

哀牢国的政治制度

据《后汉书》记载,哀牢国整体归附中土时有77个邑王,其中哀牢王柳貌之子贤栗(扈栗)是其中一个邑王,在哀牢国整体归附中土之前已经先行归附,说明哀牢国之下的邑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哀牢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

从《华阳国志》和《后汉书》所记之“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看,哀牢国分置的邑王应该都是九隆子孙,多为哀牢王的同宗血亲;可以肯定,哀牢国是实行分封制的联盟国家,类似中土的周。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3)

哀牢国的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率所领邑国归附中土时有2770户、17659人;《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

公元51年(永平十二年),哀牢国整体归附中土时有51890户、553711人;《后汉书》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种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

两次人口统计相差很大,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第一次归附是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率所领邑国归附,第二次归附是哀牢国整体归附,包括贤栗(扈栗)所领邑国在内的77个邑国。

所以,哀牢国高峰时有51890户、553711人。

二、民族

据《华阳国志》记载,哀牢国“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獠”;永昌郡“有闽、濮、鸠、獠、僄、越、裸濮、身毒之民”。哀牢归汉设永昌郡后,比之前多出“僄”、“裸濮”、“身毒之民”3种民族。

1、“闽”

《华阳国志》介绍哀牢国和永昌郡民族时,“闽”都是排第1位;说明“闽”是哀牢国的主体民族,人口优势一直保持到永昌郡成立。

2、“越”

自中土秦汉以来,哀牢国东南面的交趾就是“越”地,《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哀牢国东南部与交趾接壤,肯定会有一些“越”人。

《华阳国志》介绍哀牢国民族时,“越”排在第2位;介绍永昌郡民族时,“越”排在第6位;没有“越”事件记载;说明哀牢国“越”人在逐渐减少,在哀牢国没什么影响力。

3、“濮”

据《尚书》、《国语》、《左传》、《周书》、《史记》、《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濮”人最早居住在“楚西南”(长江中上游地区),到中土汉国时出现在云贵高原。哀牢国东北部临近长江上游水系,“濮”人由此进入哀牢国的概率很大。

《华阳国志》介绍哀牢国民族时,“濮”排在第3位;介绍永昌郡民族时,“濮”排在第2位;永昌郡成立后有多起“濮”的事件记载,“濮”还“闽”一起反晋;说明哀牢国“濮”人比例在不断增加,在哀牢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甚至还与“闽”产生一定程度的融合。

4、“鸠”

中土典籍仅《华阳国志》提到“鸠”,说明“鸠”与中土关联很弱。哀牢国东部很早就有中土势力进入,只有哀牢国西部是中土势力未达之地,与中土关联弱的“鸠”,必是哀牢国西部的民族。至今为止,哀牢后裔傣族一直把伊洛瓦底江称作“兰鸠”(鸠水),伊洛瓦底江就处在哀牢国的西部;说明“鸠”是伊洛瓦底江附近的民族。

《华阳国志》在介绍哀牢国民族时,“鸠”排在第4位;在介绍永昌郡民族,“鸠”排在第3位;没有“鸠”的事件记载;说明“鸠”人在哀牢国没什么影响力。

5、“獠”

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益州记》、《魏书》等史籍记载,“獠”人最早分布在北盘江、南盘江流域地区,后向巴、蜀、汉中等地蔓延。哀牢国东界为云岭山脉-红河,红河与南盘江上游相距不远,必定会有“獠”人越过红河进入哀牢国。

《华阳国志》在介绍哀牢国民族时,“獠”排在最后;在介绍永昌郡民族,“獠”排在第4位;在介绍哀牢物产时,说“獠”人把哀牢国的桐华布叫做‘纻’;除此之外就没有“獠”的事件记载;说明“獠”人在哀牢国没有影响力,进入哀牢国的“獠”人或许只是来采办布料等生活物资的。

可以确定,“闽”是哀牢国的主体民族,“越”是由交趾进入哀牢国东南边境的民族,“濮”是由长江中上游地区进入哀牢国腹地的民族,“鸠”是哀牢国西部的民族,“獠”是由南盘江上游地区进入哀牢国东部边境的民族。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4)

哀牢国的经济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年-前87年),中土曾间接了解到哀牢国的些许情况;当时,中土与西方诸国的商路被匈奴人阻隔,武帝派间使从西南方寻找新的商路,但间使行至“昆明”(滇中的游牧民族)地,便被“昆明”阻拦无法前行,但却在此了解到“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认为蜀地商人就是在“乘象国”与西方诸国交易商品。

从“昆明”地往西千余里的“乘象国”,其位置就是后世的“哀牢国”,西汉的“乘象国”就是东汉的“哀牢国”无疑,蜀地商人在“乘象国”与西方诸国交易商品,说明“哀牢国”很早以前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说哀牢国“土地沃腴,有黄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文绣。又有貊兽食铁,猩猩兽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丈,受一斛许。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有兰干细布--兰干,獠言‘纻’也,织成文如绫锦。又有罽旄、帛叠、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宜五谷,出铜锡。”可以确定哀牢国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国。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5)

哀牢国的传承

公元77年(东汉建初二年),哀牢人反汉失败后,其王类牢被斩首,汉国控制怒江以东的哀牢地、放弃怒江以西的哀牢地,怒江以东的哀牢人邑国归汉永昌郡太守统领,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以掸国(王城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的TaKaung)为尊。

公元94年(东汉永元六年),依附掸国的敦忍乙国派译使到汉永昌郡,赠汉国犀牛、大象等。《后汉书》记载:“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公元97年(东汉永元六年),依附掸国的几个部落小国随掸国一起派人辗转至中土,赠汉国珍宝等,汉和帝回赠掸国君王雍由调金印紫绶,几个部落首领也得到汉国赠送的印绶、钱帛。《后汉书》记载:“(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公元107年(东汉永初元年),依附掸国的焦侥种、陆类等部落小国通过汉永昌郡归附中土,向汉国赠送象牙、水牛、封牛等。《后汉书》记载:“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公元120年(东汉永宁元年),掸国君王雍由调再次派使臣带着艺术团到中土交流,在汉国表演音乐、魔术、杂技等,深受汉国百姓喜爱;掸国使团在中土期间,恰逢汉国元旦朝会,汉安帝请掸国艺术团到皇宫中表演音乐,遥授雍由调“汉大都尉”的称号,托使给雍由调带回印绶和不同数目的金银及彩色丝帛。《后汉书》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

公元131年(东汉永建五年),掸国派使臣走水路出使南边的马来半岛诸国,后与叶调国(苏门答腊岛)使臣一起北上,通过汉日南郡官方到中土访问。《后汉书》记载:“永建五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遗使贡献。”

古代滇国到底在何时又是因何消亡(深度解读哀牢国)(6)

汉国灭亡后,怒江以东的哀牢人邑国先后被蜀汉、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政权羁縻统治,南朝陈代梁后,各自获得独立;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以掸国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展势力,但与中土失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