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地理格局上看,从周朝至宋朝,大体为东西之间的纷争,基本都在秦岭与渭河-黄河之间,以西安-咸阳和洛阳-开封为统治中心,唐宋后,随着东南江浙一带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遂转为南北之间的纷争。因此在宋朝以前,连接着长安和洛阳的崤函古道,可谓“襟带两京”的锁钥,至关重要。而在崤函古道上,有两座雄关成为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门户,这就是函谷关与潼关。
在崤函古道上,有两座雄关成为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门户,这就是函谷关与潼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秦函谷关
函谷关不止一座,最早的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处于洛阳至长安通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因所在涧谷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始建于西周,晋国曾派大军驻守此地,以遏制秦国东扩,三家分晋后归魏国,但到了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了崤函之地,也就是桃林高地,并在此设置函谷关,所以最早的函谷关也可称秦函谷关。
秦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
秦函谷关处于洛阳至长安通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因所在涧谷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始建于西周
秦函谷关西据桃林高地,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直接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之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齐名。秦函谷关关口所建之地地势极为险要,就修筑在稠桑原的一处裂缝开口处,所谓裂缝,就是稠桑原长期被雨水冲刷形成的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裂缝,而稠桑原是从秦岭延伸到黄河岸边的一处黄土塬,将崤函古道拦腰隔开。
《塬上风歌》,刘曙光2020-202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黄土高原上的“塬”,是被抬升侵蚀后,留存下来的当初黄土堆积的平原面,它的周缘已被流水切割成峁梁沟壑。
所谓黄土原(或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是那种面积很大、四周全是深沟、顶部却是一个地势平缓的高地。黄土高原上的“原(或塬)”,是被抬升和侵蚀以后,留存下来的当初黄土堆积的平原面,它的周缘已被流水切割成峁梁沟壑。而稠桑原就是一个四周峭壁陡立,原上皆是密林的黄土塬,再加上黄河从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原壁,所以长安与洛阳,或者说关中与中原互通,就必须从这条稠桑原的大裂缝通过。
稠桑原就是一个四周峭壁陡立,原上皆是密林的黄土塬。
稠桑原裂缝东起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全长15公里。
这条裂缝东起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裂缝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壁立如削,崎岖狭窄,实在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仅容一车通行,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修筑在裂缝开口处的秦函谷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涧。
而修筑在裂缝开口处的秦函谷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涧,这意味着关东势力若想攻入关中平原,就要先破函谷关,但破函谷关还必须先渡河才能扣关,而弘农涧与函谷关城之间仅有一条窄路,无论多少兵马完全无法有效展开攻城,即便能攻破函谷关城,后面15公里的谷缝也让大军行进风险很大。所以函谷关易守难攻,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
秦函谷关西据桃林高地,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直接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之处。
两千年的兵家必争之地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中原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是历代王朝对函谷关军事价值的认可。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都是中原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也多败在函谷关前。
战国时期,无论是公元前318年的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还是公元前241年的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也多败在函谷关前。函谷关成为了关中“八百里秦川”的守护者。即便是秦末刘邦攻入关中也是绕道走的武关道才实现的,而此时的函谷关前的项羽大军还在奋战。安史之乱时,唐军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也在函谷关进行了桃林大战。
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是历朝对函谷关军事价值的认可。
刘邦原本想从洛阳走函谷关通道进入关中,但面对秦军精锐的防守,转而掉头南下,走武关道入关中。
时代变迁,函谷关的兴衰轮回
但如此占据地利优势的秦函谷关后来也废弃了。汉武帝时,下令将秦函谷关东移到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是为“汉函谷关”。如今新安还有汉函谷关遗址,明清时修葺的关楼和关墙保存完好,还可一窥这座古关曾有的气派。汉函谷关西距秦函谷关足有150公里,至于汉武帝为何将函谷关东迁至此,史书上并无具体记载,有学者考证说是汉武帝想扩大关中领地,毕竟函谷关以内就是关中。
汉武帝时,下令将秦函谷关东移到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是为“汉函谷关”。
新安还有汉函谷关遗址,明清时修葺的关楼和关墙保存完好,还可一窥这座古关曾有的气派。
河南新安县的函谷关是汉函谷关,距秦函谷关足有150公里。
但不管如何,汉函谷关(简称汉关)也最终废弃了,废弃的根源是原秦函谷关正扼守崤函通道,但崤函通道在过三门峡到洛阳,分为南北两条,汉函谷关只处在崤函北道,外界势力完全可以走崤函南道进入关中,比如王莽新朝时,赤眉军就是兵分两路,一路绕开汉函谷关,最终会师在秦函谷关前,之后因为秦函谷关年久荒废,赤眉军轻松攻入了关中。
崤函通道在过三门峡到洛阳,分为南北两条,汉函谷关只处在崤函北道,外界势力完全可以走崤函南道进入关中。
所以当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吸取教训,决定重修秦函谷关,但此时距离秦函谷关荒废已有两百多年,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大为改变,原本秦函谷关的稠桑原是贴着黄河,但到了东汉,随着黄河不断下切侵蚀塬体,导致原本稠桑原与黄河河道之间出现一面河滩,这导致函谷关天险优势不再,征战大军可以从河滩绕过函谷关进入关中。此外稠桑原上原本繁茂的森林也遭砍伐殆尽,水土流失降低了稠桑原的坡度,士卒完全可以爬过去,而无需经过函谷关关城。
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关中时,就下令许褚在秦函谷关以北十里处的河滩上修建了新的函谷关,这便是魏函谷关。
三门峡水库
所以东汉时,秦函谷关虽然重启,但防御功能大打折扣,于是到东汉末年,当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关中时,就下令许褚在秦函谷关以北十里处的河滩上修建了新的函谷关,这便是魏函谷关。随着魏函谷关取代秦函谷关的防御作用,秦函谷关再次“失宠”,到了隋朝时,隋文帝干脆把原本建在秦函谷关上的郡治弘农向西南迁移到了今灵宝市中心。
1907年8月24日,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拍摄的河南灵宝县魏函谷关
1923年整修一新的魏函谷关还粉刷着“天下为公”的字样。
但建在黄河岸边的魏函谷关也已经不复存在,先是抗日战争时,关城毁于战火,而后1957年三门峡水库投入蓄水,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危险直逼西安的同时,魏函谷关旧址完全淹没在水下,仅留下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函谷关,写了彪炳千秋的《道德经》。
如今,见证了无数次刀光剑影,数不清血雨腥风的函谷关早已归于沉寂,古道上也早已经长满了荒草,但穿越每一座函谷关,就如同穿越一个时代,看见关里关外的前世今生,唯有围绕这座雄关流传的“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还在口耳相传。
上期回顾:萧关道:循河为径的丝绸之路东段,隐如尘烟的千年雄关漫道
备注:限于篇幅,潼关篇下期更新,本文是《关中平原四大关隘八大通道》系列连载的第13节,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