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守边人的脸颊(云南网专访在昆佤族头人后代保俊良)(1)

“爱国爱党就是我们的祖训,我们从小就听长辈说,要把爱国爱党融入我们的血液当中。”

8月19日,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云南边境守边人的脸颊(云南网专访在昆佤族头人后代保俊良)(2)

谈到的回信,保俊良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记者 胡津滔 摄

这封来自北京的信函,送来了的殷殷嘱托、美好祝福以及对边疆群众的深情挂念,让居住在昆明的保俊良一家深感关怀备受鼓舞。当保俊良看到的回信后,他说:“我内心感到十分的温暖,感谢党中央,感谢,我们一定要牢记说的话,坚决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为国家守卫疆土是保俊良家族的家训,保俊良的父亲作为当年佤族的头人之一,和其他的头人一起带领着阿佤人民回到国家的怀抱,许下“佤族汉族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誓言。保俊良介绍,自己家族的姓氏就是先辈为了时刻提醒着后人,要保卫国家疆土,就如同父亲和叔伯取名为保卫国、保卫民一样,保俊良也将爱国守边的红色基因与血脉赓续到后人心中,“你们要牢记在心,我们要牢记祖先的祖训,永远爱党、爱国,做好守卫边疆的人。”保俊良对年幼的孙女这样说。

云南边境守边人的脸颊(云南网专访在昆佤族头人后代保俊良)(3)

保俊良教育后代,要永永远远跟党走听党话。记者 胡津滔 摄

“愿得此身长报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保俊良是众多佤族同胞、佤族家庭的真实写照,把爱国爱党写进自己的血脉也是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选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仅是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更是迈向更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血脉所在就是精神所在、力量所在。

回望过往,在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同胞曾住着茅草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食不果腹的生活;展望现在,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如今的阿佤山,山清水秀、边疆稳定、民族和谐,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村通邮家通网,汽车摩托驰骋山乡,佤山机场通航圆梦“飞天”,医院建在家门口、山乡书声琅琅……

云南边境守边人的脸颊(云南网专访在昆佤族头人后代保俊良)(4)

保俊良教育后代,要永永远远跟党走听党话。记者 胡津滔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沧源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紧跟党的步伐,班老人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使得一个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实施“边境小康村”“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乡村治理”等,实现了民生所盼。截至2020年底,沧源打造了国门新村、永和新村、垌那海等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村,创建洁净村庄125个、美丽乡村46个、鲜花盛开的村庄15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美丽县城”。

云南边境守边人的脸颊(云南网专访在昆佤族头人后代保俊良)(5)

如今的班老乡正变得越发美丽和谐 供图

边疆各族儿女也将牢记嘱托,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不懈奋斗绘就美丽的云南画卷!

策划:李向雄

云南网记者 李洁 孙寅翔 胡津滔 视频拍摄 习元喜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