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这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承与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仪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原文)

孟子梁惠王解析(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下⑯-1)(1)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与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鲁平公鲁国的国君,我们通过这个谥号也能知道鲁平公的一生,在位二十年,并没有做出什么样的政绩,所以称之为平公。平公这个时期,鲁国是弱小的,战国七雄,已经有六个国家先后称王,所以鲁国处在众大国之间,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好,并且鲁平公在位这二十年,也并没有什么样的建树,没有做什么样利民或者强大国家的事情。

“鲁平公将出”这个时候鲁平公是准备要出门的,“嬖人臧仓者请曰”我们先注意两个字“嬖人”,什么叫做嬖人呢?嬖人指的是身边宠幸之人,但是加上嬖人这两个字,是讲这个人本来的地位,是很卑微的,但是由于深得君主的宠幸,所以就变成了宠臣。

“嬖人臧仓者请曰”这个时候鲁平公身边的宠幸之人,问了鲁平公一句话,“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有司指的是执事的官员,也就是负责鲁平公出门准备一些事宜的人,说以前君主您在出门之时,一定要有相关的人员,提前知晓并且有所准备的。

“今乘舆已驾矣”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马车,称之为乘與,今日君主,您出行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有司未知所之”,但是其他的相关人员,并不知晓,也没有做何准备,“敢请”冒昧的想请问君主您,这是要去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呢?

我们先讲一讲鲁平公,鲁国的君主,君主出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有相关的官员提前做些准备的,比如说吃住行,去到哪里,是否要用餐,出行做什么样的马车,要提前准备;具体去到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陪同,有什么样的人去接待,见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礼节,都是要有所准备的。

所以君主出行之前,一定要告知相关的人,那什么情况会没有告诉别人而默默的准备出行呢?通常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并不想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可能带着近身之人,直接就去了。那么第二种情况呢?就是没有想好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心里是有所犹疑的,当在犹疑之时,就不会去告诉那么多人。

那我们接下来再去看,鲁平公到底是属于以上的这两种情况的哪一种?

“公曰:将见孟子。”

鲁平公讲“说我想要去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

我们看臧仓所讲的这句话,“何哉?”为何呢?轻身指的是看轻自己的身份。臧仓对鲁平公讲,说君主您为何看轻自己的身份,而主动去见一个普通人呢?这句话里面有玄机。

孟子梁惠王解析(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下⑯-1)(2)

我们看为何臧仓可以称之为嬖人?我们先去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宠臣呢?这样的人并没有多少家国情怀,他也并不会看重一个人的德行。比如说孟子是有德行的人,是一位智者,但是我们看嬖人讲话是如何讲的?他说君主,您何必看轻自己的身份呢?而去见一个普通人,这就是他能成为宠臣的原因。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他懂得去揣摩自己主人的身份,并且讲话时刻都是在抬高自己的身份。

我们可以去看他讲的话,他说您为何要看轻自己的身份呢?您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主动去见孟子这样一个普通人呢?这是抬高主人的身份。那么其次呢?他揣摩到了鲁平公的想法,这个时候的孟子,已经在齐国讲学多年,并且是稷下学宫的大夫,所以在齐国,乃至于在所有的诸侯国孟子已经是很有名望。

而孟子这个时候正好在鲁国,为何呢?因为孟母去世,这个时候孟子回来是给母亲办理丧事的,孟子有一位学生叫乐正克,推荐给鲁平公,讲他的老师孟子是一位贤德之人,所以想让鲁平公去见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因为这个时候的鲁国,生存的困境是很多的,很艰难,其他周边的都是大国,并且七个大的诸侯国,已经有六个称王,所以乐正克呢就想让鲁平公和孟子之间能有所交流,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改变鲁国的现状。

但是鲁平公从内心并没有真正地想去见孟子,所以他处在犹疑的状态,而宠臣恰好是揣摩到了鲁平公的心思,所以这里既抬高了平公的身份,又同时知道他心里所想,所以就对平公讲,您何必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见孟子这样一个人呢?

“以为贤乎?”

难道您以为孟子是一个贤德之人吗?

“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

问鲁平公,说您为何降低身份去见孟子呢?难道您以为他是贤德之人吗?接下来找了一件事情,告诉鲁平公孟子并不是贤德之人。

“礼义有贤者出”贤者一定是要践行礼义的,他的行为是可以达到礼和义的,而孟子并没有遵循礼义,为什么呢?说他后丧踰前丧,踰是超过,这里的后丧指的是孟子母亲的丧事,前桑指的是孟子父亲的丧事,说孟子现在这个后丧,办理母亲的丧事超过了之前给孟子父亲办丧事,所以以此来说明孟子并非一个贤者。“君无见焉”说君主您不要去见孟子了。

“公曰:诺。”

好。所以鲁平公也并没有去见孟子,我们为何刚才讲鲁平公本身就是犹疑的,他并没有想清楚,是否要去见孟子,所以臧仓的一个观点,一句话,就可以说服鲁平公,臧仓讲,他并不是一位贤者,因为他的丧事就已经开始变得不合礼,故而鲁平公就没有去。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乐正子又来见鲁平公,问了鲁平公一句话,说您为什么没有去见孟轲呢?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桑,是以不往见也。”

这个时候鲁平公对乐正子讲,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后丧超过了前桑,言下之意,这是不合礼义的,“是以不往见也”所以我不想去见孟子,故而就没有去。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

这个时候乐正子问鲁平公,说君主您指的逾越是哪件事情呢?

“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孟子梁惠王解析(虚空先生讲解国学经典孟子梁惠王下⑯-1)(3)

乐正子反问鲁平公,说您指的是哪件事情有所逾越呢?因为鲁平公讲的是后丧踰前桑,自然指的是丧事,故而乐正子接下来讲,“前以士,后以大夫”,说孟子在给父亲办理丧事之时,孟子是士的身份,所以遵循的是士礼。而孟母去世之时,孟子是大夫的身份,所以大夫之礼。

“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以前的丧礼是有规定的,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天子用九鼎,鼎就是盛祭品的器具。所以当士有父母亲离世之时,用的祭品是用的三个鼎,而大夫是用五个鼎盛放祭品。鲁平公您指的是这件事情吗?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鲁平公说否,不是的。因为乐正子说的事情,众人皆之,都知道士礼和大夫之礼不同,所以说真的并不是这件事情,而是另外所指。“棺椁衣衾之美也”说的是棺椁衣衾的华丽程度不一样,棺和椁古人是分开的,两层,内称之为棺,外面的称之为椁。“衣衾”衣指的是衣服,衾指的是杯子。说孟子对待父亲和母亲,用的棺椁衣服被子,华美程度不一样。

那个时候对于衣衾之类,并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他是根据你当下的,富贵条件所决定的,如果我们自己的条件好一点,就可以用一些华美的衣物,如果条件差一点,自然就要用相对差一点的衣物。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这个时候乐正子又对平公讲,这并不是所谓的逾越呀,贫富不同,因为孟子在给父亲办理丧事之时,孟子还很贫困、贫穷,所以他并没有那么多的能力,给父亲置办华美的陪葬之衣物,但是母亲这个时候已然不同,首先孟子在齐国做了大夫,领了俸禄,并且是有一定的名望和声望的。当然自己的生活条件也随之变得更好,所以就厚葬了母亲。乐正子讲这无可厚非呀,毕竟贫富的条件不同。

乐正子与鲁平公的对话,也就讲到了这里,后来鲁平公也并没有去见孟子。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鲁平公并没有真正地想要去见孟子,想要请教治国之道,所以一点小事情的发生,或者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阻止他去见孟子这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