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举行仪式

按照旧习,办过结婚手续后,还须举行仪式,俗称“典礼”。好象唯此才名正言顺,才属明媒正娶,才会被人们所承认。于是,男家即郑重其事地择选娶亲的黄道吉日,俗称“择好儿”。临近娶亲日期,男方须按旧习送给女方一定数目的麻糖。麻糖又分大麻糖、二麻糖、三麻糖、小红饼,四样为一套。送多少套麻糖由女方按亲戚、本家的家数而定。因麻糖是用食箩送去的,所以此俗称“送食箩”。女方收受后,再将这麻糖分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以礼告知嫁女之事。先亲戚本家,后街坊邻友。现在好多都改为送方便面、盒装的糕点了。“礼尚往来”,待姑娘出嫁时,亲戚本家还将给姑娘送来衣料以贺,俗称为“送添箱”。待姑娘出嫁后,街坊邻友还要送饭菜以贺。各家均此,此俗代代流传。

洞房安置新床,很有讲究。床放正位,衣柜顺堂,门不对柜, 镜不向床。也不要让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着新床。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如百合、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吉兆物品,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有的家庭还会别出心裁地在婚床上用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摆成“早生贵子”的图案,以图吉利。

另外在新婚的前一夜还要专门聘请“全活人”(儿女双全的女子)来铺床,举行铺床仪式。铺床人还要吟诵铺床歌。铺床歌种类很多,没有定式,大多是预先编好的顺口溜,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有即兴发挥的内容,现举一例现代铺床歌为证:

新人新事新风尚,

人逢喜事精神爽。

大家个个喜洋洋,

喜气洋洋来把喜事帮。

新郎邀我来铺床,

进屋先来看新房。

这新房,真漂亮,

地板砖来壁纸墙。

席梦思,放中央,

雪亮的台灯照四方。

台灯光,真是亮,

咱们开始来铺床。

铺床铺床,龙凤呈祥。

铺床铺床,子孙满堂。

从下往上铺,明年当父母。

从上往下滚,不忘父母恩。

左铺金,右铺银,

来年儿女一大群。

上下左右都铺了,

再把床角来铺好。

捺住床单抖一抖,

闺女儿子全都有。

按住床单拽一拽,

闺女儿子来的快。

拍拍床角,一年一窝。

拍拍床裙,一年一群。

铺床铺的就是好,

明年一对小子跑不了。

铺床铺的就是全,

全家荣华富贵说不完。

撒把花生和红枣,

撒的儿女满屋跑。

再撒瓜子和桂圆,

来年生活赛蜜甜。

欢欢乐乐床铺完,

幸福生活万万年。

感谢诸位来帮忙,

我给大家发喜糖。

铺床仪式结束,

男家要给参与铺床仪式的人散发红包,以示感谢。

新婚前夜床铺好后,床绝对不能空着,但准新郎也不能一个人独睡新床,若独睡新床,民间认为这很不吉利,为图吉利,主家会请新郎的兄弟、侄儿或男性同学陪新郎先试睡一晚婚床,俗称’“压床”。民间曾有“小叔压床,儿女成行”之说。

娶亲前日或当天早上,男方还须到女家去取新娘的嫁妆,新娘的弟弟或侄子拿钥匙、端脸盆随着嫁妆一起走,此俗称压嫁妆。嫁妆取到后,还要给娘家嫂子封装箱礼钱。

娶亲这天,男家张灯结彩,插旗悬花,门贴喜联,播放喜乐。

娶亲临走时,新郎还须给父母磕头或鞠躬,以示从今天起算是长大成人了。一般在巳时(上午9—11时),三声礼炮响后,娶亲队伍出发。过去一般备花轿或马,后又演变成马车、自行车,家资阔绰的、有点权势的用汽车。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婚车都统一用汽车了,礼仪公司会安排以红色居多的清一色的同车型汽车,组成车队,数量6—12辆不等甚或更多,所用汽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凯迪拉克、宝马、奔驰等名牌汽车都已屡见不鲜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使用花轿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是马和自行车,但自行车居多,自行车上都披红挂花。乐班前行,除乐班外,娶亲一行三人:引亲、新郎、夹毡。“引亲”大都年轻潇洒,气度谦和,熟悉礼规,反应灵敏,多是能言会道、娴于应酬之人。“夹毡”,原指用毡做成的专供新娘坐轿时用的坐垫,后来就成了随引亲、新郎前去娶亲者的代名词了。夹毡多由新郎之弟或晚辈中的男孩子充当。任务有二:一是新娘结婚若是骑自行车时,就将自己骑的自行车送交新娘骑;二是在娶亲途中燃放礼炮,张贴大红“囍”字。凡途中遇到诸如石磙、石碑、石条、石块等都要张贴,以取吉利。

娶亲队伍快到女方家时即鸣炮告知。及至,女家将引亲、新郎等迎进客厅坐下,等待新娘梳妆。按旧习,新郎坐上座,引亲坐下座。客厅备有酒菜、糕点以待,不过此纯属礼仪摆设,一般无人动用。

待新娘打扮齐整,即将上轿(马、车)之前,一般娘家还力主新郎向新娘施礼三次,以示新娘日后须受到尊重。

女方送亲者,主要有女送客2—4人(多属嫂、姐)、掌箱、柜钥匙的、端脸盆的、把轿门的(多属兄弟或晚辈)。其余送亲人数多少不等。在女家人看来,送亲人愈多,愈说明女家人丁兴旺,势大位显。所以女家会动员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同姓族人都来送闺女。特别是把轿门的小孩子,更是多多益善。按旧俗,父母亲是不能去送闺女的,但现今已无此讲究。

怀集县婚嫁习俗(怀庆民俗人生礼仪)(1)

怀集县婚嫁习俗(怀庆民俗人生礼仪)(2)

怀集县婚嫁习俗(怀庆民俗人生礼仪)(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