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奋力谱写天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天津篇章)(1)

底图:天津海河和津湾广场CBD全景。

张 昭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 天津市统计局

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昂首奋进。

坚守战略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赋予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努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 3 4”现代产业体系, 以举办智能大会为平台,大力培育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的新型产业矩阵。

一台台排列整齐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做完出厂前的最后一轮高精度测试后,启运出口海外……近期,天津新松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投入使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在参加了3届世界智能大会后,新松集团落户天津港保税区。得益于天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配套优惠政策,企业的天津客户迅速拓展到上百家。”新松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集团正将天津的生产基地,升级为集制造、应用系统和研发中心于一体的智慧产业园,到今年年底,年产工业机器人将超过1万台。

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天津将产业链建设作为“制造业立市”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产业链,全面实施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通过强链补链,链上抓服务、抓复工复产、抓运行、抓企业、抓项目、抓人才、抓创新、抓政策。目前,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在谈项目183个,拟投资额1479.93亿元。

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介绍,2021年天津全市在链企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0.7%、9.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7年的20.8%上升到26.1%;入选“国家队”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超120家,跃居全国第二。

天津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协同推进、蹄疾步稳。

全面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随着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等成果不断涌现,天津港一系列创新方案令人瞩目。今年前5个月,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4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立足天津港区位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精心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东疆港在全国首创保税进口租赁、出口租赁、联合租赁、跨境转租赁、离岸租赁等模式,形成40多项创新租赁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全力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一企一证”综合改革,企业投资自由便利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02项,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

践行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连续6年延长供暖期温暖千家万户、棚户区改造助圆安居梦……近年来,天津认真贯彻落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筑牢民生保障的温暖底线。

炎炎夏日,走进东丽区海河绿芯生态区,满眼青翠,水网细密,稻田、绿荫纵横交错。“真没想过,还能在我们村的土地上再次见到绿油油的小站稻。”正在散步的66岁居民许永山指着不远处的稻田说。

许永山说,脚下正是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务本三村。20多年前,务本三村曾是小站稻的密集种植区,后来由于环境破坏,地里撂了荒。

“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务本三村等一大批‘问题村’旧貌换新颜。”东丽区副区长吴俊雅介绍,东丽区已新建改造7900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生态水稻种植。

这是天津将民生改善与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一个缩影。针对群众曾经反映强烈的生态环保问题,天津加强区域大气、水污染等协同治理,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153公里海岸线,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改善民生,离不开产业振兴。天津持续加大产业振兴力度,打造美好生活图景。“我们村曾经是赤字村,而现在,线上买菜有电商送到家,看病就医有门诊能报销,足不出村就能生活无忧。”提到村里近年的变化,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老党员刘文富连声称赞。

受多种因素制约,韩家墅村一度产业发展乏力。“实现乡村振兴,让全体村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韩家墅村两委奋斗的目标。”韩家墅村两委委员崔媛媛说,经过多年努力,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村民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2021年,村集体收入2.05亿元,集体总资产达到19亿元。

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为民小事”。2020年11月,天津提前超额完成棚改任务,30万居民出棚进楼,市区棚户区居民居住面积由原来不足20平方米,提升到65平方米以上;精细化精准化实施20项民心工程,财政总支出75%投向民生领域;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落到实处,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牢记初心使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小区废弃的电线杆早该拆了,车辆经过很不方便”“小花园可别荒废了,这次得好好利用起来”……傍晚,和平区党员干部来到社区居民身边,坐在小板凳上,唠家常、听意见,变“窗口办件”为“促膝谈心”、变“被动解答”为“主动问需”。

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居民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和平夜话”的寻常一幕,也是天津党建引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从繁华市区的“和平夜话”到遍布全城的“海河夜话”,从南开区“扎根网格、血脉相融”到河北区“来家坐坐、向您汇报”……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近年来,天津用心用力用情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建“向群众汇报”机制,引导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做好全天候的“服务员”、党和群众的“连心桥”,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和深厚群众基础。

“通过巡察整改,安全通道堆放杂物及车辆占压情况没有了,个别楼层存放电动车的问题也解决了。”河西区大营门街道蚌埠道社区居民温世荣说。河西区南北大街社区居民郭金浩说:“小区装上了智能挡车杆系统,居民停车难也得到了缓解。”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河西区通过“三汇报五公开”,将巡察整改情况全程“向群众汇报”。去年以来,河西区选取26个社区作为试点,收到意见建议390条,推动巡察反馈的82个重点问题彻底解决,社区群众满意率达99.7%。

“‘向群众汇报’坚持效果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整改到位不到位由群众来评判。只有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身边的事,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河西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

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四个走遍”,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推动权责下放、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构建高效能治理服务体系;推动“津治通”“津心办”平台在全市16个区、252个镇街和5405个村(社区)全面贯通应用……天津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高质量发展结出硕果。截至2021年底,天津人均GDP达到11.37万元,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4.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4074元提高到47449元,年均增长6.8%。

蓝图绘就,重任在肩。天津将牢记的殷殷嘱托,汇聚起1400万海河儿女的澎湃力量,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乔 杨 武少民)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