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后来增加郑州,成为最终的八大古都)。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魏、西晋、北魏等朝均都于此。秦和西汉以洛阳为陪都。东汉定都于此,长安降为陪都,此后洛阳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300余年之久。

还记得之前我们说过的分为南北二宫的汉洛阳城么?北魏洛阳城其实就是改建的汉洛阳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学界习惯把这个城址统称为称为“汉魏洛阳城

位置:北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郊区、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东至寺里碑,西接白马寺。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1)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2)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3)

左上角为汉洛阳城

面积北魏洛阳城的面积100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4)

布局北魏洛阳东西20里,南北15里,有320个坊,有外郭、京郭、宫城三重。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太社太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台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5)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6)

北魏洛阳城实际上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偏西处,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设置了单一的宫城。东西宽660米,南北长1398米,面积0.92平方千米,被阊阖门与建春门之间的东西街道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苑区,以太极殿为正殿。

内城也就是汉魏洛阳城,除重建宫城外,又兴建了许多寺庙,著名的永宁寺就在铜驼街之西,其他基本上依如汉魏之旧,变化不大。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7)

外城是北魏新建的。“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这220个里坊主要分布在外城,十分整齐。其称呼可以里相称,也可以坊相称,均见于文献记载。里为方形,方300步,或周长1200步,开四门,有十字形街道。里坊整齐,有里正二人管理,制度严密,其目的就是便于维护社会治安,使“奸盗永止”。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8)

城墙:城墙用黄土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全城共设12个城门。东、西各3,南4北2。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9)

三国时期北魏在哪(三国两晋南北朝-城池-北魏洛阳)(10)

内城东北城墙剖面

价值:汉魏洛阳故城在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方面,特别是对于了解都城设计规划的变化方面,表现出了从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转变,汉魏洛阳城所示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正表现出都城规划在此时发生了一次转折性变化,并影响后代达千年之久。要认识清楚汉唐两大盛世的差别和联系,认识当时拓跋鲜卑的民族精神及其愿望,汉魏洛阳故城是一个意义重要的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