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主持人在报幕时,读到一个演员的名字,zhāng yǔ qǐ ,听起来有一点怪怪的,“张语启?”“章雨起?”“章鱼起?”可能很多人乍一听有点儿发蒙,不知道是哪位演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吐槽大会5>?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吐槽大会5>(吐tǔ槽大会OR吐)

<吐槽大会5>

今年春晚主持人在报幕时,读到一个演员的名字,zhāng yǔ qǐ ,听起来有一点怪怪的,“张语启?”“章雨起?”“章鱼起?”可能很多人乍一听有点儿发蒙,不知道是哪位演员。

等小品开始演出了,才发现原来出场的是张雨绮。这个人不是zhāng yǔ qí(奇) 吗?啥时候变成zhāng yǔ qǐ (启)了?可能很多人的反应是这样的。

难道是央视主持人读错了?毕竟从前那么多节目中,人人都管这个女演员叫张雨绮zhāng yǔ qí,本尊也从未纠正过。虽然听央视主持人读这个名字觉得很拗口,但还真不是主持人读错了,而是大众日常就读错了。

为什么会读错呢?大约是“雨”和“绮”两个三声的字,叠加在一起,读起来很费劲儿,于是很自然地就把第二个三声字读成二声了,甚至大部分人都根本没注意到读错了字音。

这是一个语音变调的结果。普通话中两个三声连在一起,一般须将合音节中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比如,“你”和“好”这两个字都读三声,但这两个字连接起来,却习惯读成ní hǎo,而不是nǐ hǎo,如果极为标准地按照每个字的字音读出来,人家可能觉得你是老外。

不过,张雨绮这个名字,又有一点儿特殊,“雨”“绮”两个三声连在一起,不是前一个变成二声,而是后一个变成二声。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一个发音的习惯,一般发音变调遵循着怎么省劲儿怎么来的原则。

可是,这个“绮”字,换成另外一种语境,如果读错了,就真的错了。这个“绮”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杂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蚕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 《贫女》

“绮”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华丽,美丽。所以,很多人的名字中也愿意使用这个字。我猜张雨绮这个名字可能和“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云彩散为天上绮,日华浮动水中金”等诗句的意象有关,雨后的彩虹或彩霞非常美丽。

但因为“奇”这个声旁的干扰,“绮”又常常被误读成二声。实际上这是一个单音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读成三声的qǐ。

这种只有一个读音,又容易发生音调误读的字,我们该怎么样牢牢地记住正确的读音呢?基本的办法就是多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记住。当然,除了多组词,也可以多记住这个字出现的经典语境,前面举的“绮”出现在古诗词中的例子即是。

再比如,“潜”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而且是个常用字,但“潜力”这个词,十个有八个人读成“qiǎn lì”,实际上正确的读音应该是“qián lì”。

这时候,为了记住“潜”这个字的读音,该怎么办呢?可以多组词,潜力、潜水、潜行、潜伏、潜水艇、潜规则、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等等。读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如果你记住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记住了“山岳潜形,商旅不行”,记住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在这些经典语境中把“潜”的读音都读准了,那么换做别的语境,“潜”也不会读错了。

今天刷视频时,又注意到另外一个读音问题,那就是“吐槽大会”。同样是嘉宾,有的人就读成吐(tǔ)槽大会,有的人就读成吐(tù)槽大会。那么,到底哪一个发音是正确的呢?

吐槽是一个网络用语,是一个新词,还没有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

吐槽一词本身来源于闽南语词汇“黜臭”,由于旧时没有确定对应的汉字,根据读音“thuh -tshàu” 用“吐槽、吐嘈、托臭或 thuh 臭”等作为对应书写的汉字。而随着动漫在中国的流行,动漫界对于日本漫才“ツッコミ”(日本一种站台喜剧,类似相声)的翻译,用“吐槽”当作译词。最先采用此种翻译的是台湾,后来由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加强,此种叫法通过网络媒体传至大陆流行开来。

原来吐槽是一个借助方言原有语音,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词语。既然是音译,那么,读成吐(tǔ)槽还是读成吐(tù)槽,都没有关系吧,反正大家都懂“吐槽”是怎么一回事。

不过,这个音译词,又不是纯粹的音译,而是带有相当程度的意译色彩。这个翻译让我想起了“幽默”一词的翻译。

幽默实际上是个外来词,来源于英语的Humour。后来,在中国最早提出将Humour译成“幽默”的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他借助了屈原的《九章·怀沙》中的一个已有的词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发展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又给人很多联想,实在是翻译之中的神来之笔。

“吐槽”一词的翻译,也堪称妙手偶得。中文中“吐”的本义是“使东西从嘴巴里出来”,后来引申为“说出来”,比如,“谈吐”、“吐露”等等。而这个“吐槽”正和说话密切相关。

至于“槽”字,本义就是盛牲畜饲料的长条形器具,常见的有猪槽、马槽等。往外去吐出来东西,总要有一个接着的地方,于是“槽”作为一个器具就正好承担了这一功能。现在又由“吐槽”发展出“槽点”这样的词,更细微明确地指代可以吐槽的那个切入点。

“槽”是常见的单音字,不太会有人读错,但“吐”则不一样了,是个多音字,有“tǔ”和“tù”两个音。如果非要确定一个音,那么,吐槽之“吐”该读三声还是四声呢?

我以为应该读三声,理由如前,就是吐槽和说话有关。而读四声的“吐”常用词是“呕吐”,是消化道或者呼吸道中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如:吐血,上吐下泻等。除此之外,四声的吐,还有一个引申义,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务,如:吐赃。这个也好理解,毕竟赃款的被迫退还也是一个不自主的行为。

那面对这样的多音字,我们该如何确定并记住正确的读音呢?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音译结合,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来判断这个字该读什么音,要有意识地结合工具书给这个字在不同读音下的义项进行分类,然后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

我写到这里,您读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吐槽,这文章用了这么长的文字去分析张雨绮和吐槽大会的读音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篇文章完全没有价值,无非就是个读音问题,甚至只是一个音调问题,不管怎么读,女演员还是那个女演员,娱乐节目还是那个娱乐节目,完全没必要较真。

且慢,不要轻易下这个结论。如果我问你“生肖”一词中的“肖”读什么?你知道吗?你能确保读准确吗?你可能会说,生肖不就是十二属相吗?这个谁不知道呢?读成生肖xiāo,是十二属相,读成生肖xiào,也是十二属相,有什么区别吗?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我告诉你,“生肖”的“肖”字的读音,在2016年北京市中考中,难住了一半以上的考生,让他们在字音题上做错了,因此两分丢掉了。这时候,“一分一操场”的悲惨情况就真实地发生了,“两分就是两操场”。当年那些做错这个题的考生,很有可能有人就因为差这两分就上不了理想的高中了。可能现在提起这个事儿,还会有人心在流血呢。

也可能你会说,幸亏我不参加中考了,所以这个读音的事儿和我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果真如此吗?如果你很幸运,因为你的努力,终于在有一天身处高位,或者成了公众人物,如果一讲话,就读错了字音,那就丢人丢大了。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有些人是得罪不起的。

我们学英语,努力追求发音准确,那么说母语的时候,也应该一视同仁,努力追求发音准确吧。至于如何做到读音准确,其实我前面已经把具体的方法讲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