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西游记》导读

名著导读西游记故事概要(名著西游记导读)(1)

1.作者介绍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朝著名的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商人家庭,父亲吴悦经营花线花边的小本生意,闲时喜欢读书。吴承恩从小受父亲影响,博览群书,善写诗文,在当地有“小学士”之称。少年时喜欢听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尤其爱读志怪神异的“杂书”。26岁时就读于淮安龙溪书院。诗文虽好,但应科举却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多岁时才补为岁贡生。此后近七年中因家境贫寒而“屡困场屋”,但其性格倔强,不愿受别人施舍。为赡养老母和家室,47岁左右上京师候选。留京三年,最终得了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不久因与知县不和,辞官归里。1562年曾在湖北蕲州荆王府供职,1566年曾寓居杭州玄妙观,仍狂放不羁。晚年回到家里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吴承恩性敏多慧,但由于家贫,长期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他无子女,所以大部分书稿都散佚了,所幸《西游记》被完整保存下来。

他从39岁时开始创作该书,直至晚年。他尝尽了黑暗社会的酸甜苦辣,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于是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把自己的不满和理想倾诉。这部小说成书于明代中叶,是依据唐僧取经的史实加以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流传于世,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吴承恩的诗文清雅流丽,同时他又善于书法,然其诗文多不传。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名著概览

《西游记》是以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故事为题材,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最后由文人作家创作而成的。它作为明代中期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神魔小说的典范性作品。唐僧取经,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不仅绘声绘色描述了玄奘的传奇经历,还袭用了某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加以附会烘托,神化玄奘,以弘扬佛法。这样,取经故事逐渐走向神话化,并深入民间,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题材。

由于唐代寺院“俗讲”的盛行,在僧人的讲唱中,取经故事逐渐向文学故事转变,唐代末年已出现了敷演玄奘取经故事的笔记小说,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刊印于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今能看到的最早讲说取经故事的话本,它原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此书文字不足二万,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单薄,主要人物除三藏法师外,猴行者和深沙神的形象已在话本中出现,并且主要人物已改为猴行者,写它的降妖除怪、神通广大。这样,宗教故事就演为神魔故事。

到了金元时期,取经故事被搬上了舞台。被保存下来的杂剧有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残存二出),无名氏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元明之际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杨讷的《西游记》杂剧,还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杂剧冲破了宗教文学的束缚,从取经故事移到神魔之争,故事的主角也由孙行者取而代之,并且孙行者已有了“齐天大圣”的称号。

在话本创作方面,元末明初,一部规模较大的《西游记平话》传世,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一些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都已出现,可以说它是吴承恩加工、创作的直接蓝本。

取经故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经过许多说书艺人和书会才子代代相传,不断充实、发展、改造、丰富,到了明代中期,作家吴承恩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广泛吸收几代人的成果,加以艺术加工、提炼和再创造,一部百回本的宏篇巨制《西游记》终于问世。

《西游记》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七回,写孙悟空从出世到大闹天宫;第二部分为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唐僧的身世和取经原因;第十三回以后为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小说从孙悟空出世写起,小说叙述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一仙石崩裂,产一石猴。被群猴尊为美猴王,石猴拜菩提祖师为师,取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下山后先闯龙宫得金箍棒,闹幽冥勾生死簿,后自称齐天大圣反天宫,搅乱蟠桃盛会、偷吃老君仙丹、大战天兵天将,历经刀砍枪刺、雷击火烧,却毫发无损。最后玉皇大帝请出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如来造经劝善,观音现身经坛,唐王为玄奘赐号三藏派往西天取经。唐三藏过五行山救出悟空,用观音所赐的金箍约束其野性,取名行者,同往西天取经。此后又先后在鹰愁涧收伏小白龙,在高老庄收伏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伏沙悟净。从此,师徒四人踏上取经之路。在取经路上,三藏师徒屡经风险,悟空等一路斩妖除怪,经三打白骨精,乌鸡国救主,号山收红孩儿,车迟国三徒战三妖,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等艰难险阻,在如来、观音等各路神仙的暗中帮助下,三藏师徒经历八十一难后终成正果:唐僧和悟空成佛,猪悟能为菩萨,沙悟净为罗汉,白马为八部天龙。小说全力描写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与妖魔鬼怪殊死搏斗以及取经路上奇特的异国风情,同时又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充满喜剧色彩的纷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喜剧色彩。

3.艺术手法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它具有着和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小说不同的特点,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展示的是神奇诡怪、变幻多姿的神话世界,塑造的是奇特变幻、超越自然的生命形象。小说中塑造的奇幻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大美学传统,《西游记》是这一传统美学的最高代表。在描写空间上,是具有美感的奇丽的幻想世界,小说将自然环境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异化,造成一种美幻,奇险的幻想世界。有神奇缥缈的天国,晶莹瑰丽的龙宫,阴森可怕的地府;有“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水帘洞,也有“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更有“四周围寸草不生”“铜头铁身经过也要化成汁”的火焰山。

小说中的自然描写奇幻如海市蜃楼,飘渺如南柯一梦。艺术形象上也是奇幻世界里的奇幻形象,即是超自然生命的神魔形象,表现在有奇特的外貌,奇特的经历以及变化莫测的神力。孙悟空是“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一出世,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猪八戒是天蓬元帅错投猪胎,有奇特的猪形也有神奇的魔力;其它妖魔鬼怪也一样都有变幻的神通和不死的本领。这个由奇人、奇境组成的幻化世界,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使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展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第二,以幻想的神话世界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实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借幻域来表现作者对现实感喟的诙讽之作。从环境描写上看,是“出于幻域,遁入人间”,小说描写的天宫,至高无上,等级森严,实际上就是人间统治机构在天上的造影。活动在神界的玉皇大帝、神将仙卿,其昏庸无能,奴颜媚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就是作者生活的弘治到万历年间那荒淫腐朽的世俗帝王和文武群僚的折影;小说描写那些阴森黑暗的地府、那些妖魔横行霸道的险山恶水,同样都是当时社会邪恶势力、黑暗势力的幻化。从形象塑造上看,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作者善于把社会化的人性、超自然的神性以及某些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如悟空的重情,八戒的好色。甚至一些妖魔鬼怪也具备人的个性、人的情感,如铁扇公主被夫人遗弃表现出来的苦闷等。所以小说描写的神话世界已被现实化,已被人格化,虽然无一事不奇,但也无一事不真。

第三,小说中表现了反对邪恶的战斗主题和批判佛教的认识倾向。作为一部杰出的神话小说,在幻想天地中,精心勾画出一个黑暗恐怖的神魔世界,这个神魔世界正是黑暗社会的幻影,所以作者通过幻想的方式塑造出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嫉恶如仇的神话英雄孙悟空,整部小说都是以他的英雄行为展开,从闯龙宫地府到大闹天宫直到取经路上降妖除怪,在这一过程中孙悟空反抗天国神圣、扫荡尘世妖魔,向神魔世界里的一切邪恶势力猛烈地攻击,借以表达作者要铲除人间一切黑暗的强烈愿望。同时小说虽以佛教故事为题材,表面看似是一曲对佛教的颂歌,其实它讽刺的锋芒却是直接指向这块在封建社会里为人不敢触动的神圣之宫。佛教主张五戒、六度,让人们安于现状,而作者却反对悉听天命的说教,主张斗争,并劝人们要除恶务尽。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显然与佛教教义相违,还有唐僧西天取经求法,是靠孙悟空大动杀伐才达到目的地。再如佛家主张“六尘不染,五蕴皆空”,而在实际描写的却不是这样。如第十六回写观音禅院老和尚为一件袈裟就起谋财害命之心。第九十回写阿难、伽叶二尊营私舞弊行为,佛祖如来却为之辩护,认为是“经不可空传,亦不可空取”。同时小说又揭示了封建政治和封建宗法同流合污、共同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把人间的许多魔王写成是天上神将、仙佛的侍从,妖魔平时“伤生造孽”,神佛不闻不问,但当悟空要赶杀殆尽之时,他们却出面庇护妖魔,这充分显示了佛教教义“大慈大悲”的虚伪性。所以小说在神奇迷离的神话故事里蕴含着抨击现实,嘲讽佛教的潜在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四,在艺术手法上,采用浪漫主义,想象奇特丰富,文笔诙谐幽默。语言运用上,吸取诗词曲、说唱文学和民间口语的精华,形成韵散相间的文学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