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促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用真善美)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促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人格对于个体的成长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丰子恺先生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人格像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健全的人格。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人工智能化时代,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真、善、美”合一的优秀人才。

武汉纺织大学的校训“崇真尚美”,即是倡导全校师生在科学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人文上追求至美,是“美在纺大”的文化追求和高尚的人生境界的体现。只有构筑起和谐精神世界的两块基石——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方可实现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

要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必须实现转识成智。即将对知识的简单记忆、认知转化成运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发展自我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运筹能力和各种生存、发展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知识与才能或智慧之间,并不具有等值对应关系,必须实现转识成智的变化。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倡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敢于怀疑一切、挑战权威的精神。高校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变成以增长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素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学生被动听讲,“遵规守纪”的课堂气氛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要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必须实现化客为主。即强调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科恩曾指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大学与中学学习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实现由“喂”向“觅”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收集一切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实现了化客为主学生才会把被动地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只有实现了化客为主,学生才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灌输,盲目地崇尚并遵从既定的规范,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作独立思考、理性批判;只有实现了化客为主,学生才能成为自尊、自立、自强、自律的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入世精神,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还必须实现推己及人。即倡导通过角色互换的情感体验,让大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由此发展为助人为乐,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才能推己及人,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当前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在价值判断上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表现出较低的精神境界和情操,造成内心冲突的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强调推己及人就是以行为主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也正是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并由此决定自己行为的准则。S.拉姆勒说:“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推己及人就是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从而克服自私狭隘、自我中心式的人格取向。

“树人”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协同施力,更需要成长个体自身的觉悟和实践。人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它是一个人内心精神世界发展与升华的结晶。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以真善美理想人格目标为指导,以勤学善思、体验实践为路径,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传承“艰苦奋斗,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社会为行业为地方输送了一批批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艺精技湛的纺大学子。而今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时代架构之下,纺大师生正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心态,以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勇气,以风流人物、舍我其谁的魄力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尽情挥洒青春和智慧,也不断铸就着纺大人崇真尚美的精神丰碑。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04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