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初,《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情况:民众纷纷跑到教堂中祈祷,各大工厂紧急赶制了大量防毒面具,妇女的流产率和提前分娩报道激增,甚至自杀人数也猛蹿了一大截。而在新英格兰地区,人们的表现更为夸张:有人当街晕倒,不少人收拾细软,拖家带口地准备躲进深山老林,总而言之,单从报道来看,整个美国可谓是乱做了一团。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1)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美国民众提前为战争做起准备了吗?并不是。原因有些令人哭笑不得:1938年10月30日晚的黄金时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播出了一部由科幻小说《世界大战》改变的广播剧。小说讲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为追求节目效果,电台竟然将小说以播报新闻简报的方式播了出来。因此,不明就里的人们在广播里听到了美国各大城市遭遇外星人袭击的“新闻”后信以为真,继而引发了社会恐慌。

哥伦比亚广播电台为啥要这样做呢?咱们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首先,整个媒体行业正在遭受残酷的内部洗牌。

20世纪20年代以前,报纸是行业里当仁不让的“老大哥”。然而,自从诞生以来,广播节目一直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百姓乐于接受这种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的新事物,仅到30年代初期,美国就出现了一批现象级的广播节目,它们有着规模惊人的受众群体,报纸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眼看蛋糕越做越大,各大媒体也纷纷紧跟形势,试图从这一轮变革中抢占一席之地。然而,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并不那么简单。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2)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世界正饱受大萧条折磨,多数美国百姓正为生计而奔波发愁,心里满是“负能量”。同时,国际社会的剑拔弩张更是加重了民众的紧张情绪,套用媒体的话来说,当时的美国民众都成了“被笼罩在时代阴影之下的惊弓之鸟”,他们更倾向于从报纸或是广播节目中获取新闻资讯,想要直到自己的处境是否可以得到改善。相比之下,娱乐向的产品反倒不那么容易被推销。

因此,当得知领导打算把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作品《世界大战》改编成广播剧,并将改编任务交给自己时,爱德华·科克直言不讳:“我发现,除了作者的关于火星人的入侵的想法,对火星人外表和机器的描写以外,原著对于我来说一点儿用也没有。”在他看来,以听众的心态,他们是不会为一部被搬上广播节目的科幻小说买单的。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3)

事实上,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电台也遭受了接连的打击。由于这个节目的前景并不被看好,所以这个项目一开始是没有投资支持的。而在节目具体制作的过程中,节目组出了很多方案,公司领导都觉得效果很差。编剧的态度也很悲观,科克本人都曾试图说服公司领导,要用一个“更有意思的题材”作为替代。节目正式播出前夜,节目组还做了一次比较正式的彩排,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加入了各种音效。然而直至此时,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这个节目压根就没搞头,它甚至“还达不到他们做的普通节目的水准”。然而谁能想到,当广播剧正式推出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节目当天,播音员奥森·威尔斯先讲述了小说的整体世界观,小说中的一些设定则以科学访谈的形式讲述给了听众。虽然另一位“演员”皮尔逊教授用科学家的口吻向听众“坦白”,地球之外有着比人类更加高级的生命存在,但由于节目的前半段科普性质太强,它听起来十分枯燥无味。然而,正当观众昏昏欲睡时,一条“紧急新闻”突然“打断”了节目:“一个巨大的燃烧物体降落在了新泽西州格罗弗斯米尔镇附近的农场里,距离州首府只有22公里。”随后,另一位伪装成记者的播音员卡尔·菲利普斯假装赶赴现场做现场报道,很快,听众就从广播中听到了燃烧声、警笛声、叫喊声等各种杂音,这让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接着,“现场”爆发出一阵惊呼,菲利普斯声音颤抖地描述起了“外星人”:“我看见它了!它像一头黑熊那么大,浑身闪闪发光……它的双眼黑洞洞,嘴唇没有边缘,口水从嘴里不断淌出来……”不仅如此,他还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些“细节”,例如,当他讲述有一位胆大的FBI探员试图靠近外星人,不料对方突然张开大嘴向探员喷火,后者瞬间被喷成一块焦炭。讲到这儿时,节目组还恰到好处地配上了人的惨叫声。此外,菲利普斯在前方“跟踪报道”,各地的“新闻”也如同雪花般纷至沓来,总而言之,这期广播剧的节目效果直接拉满,令人真假难辨。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4)

单从一期广播节目来看,《世界大战》广播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显然,它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恐慌,民众本身就因为各种原因精神高度紧张,被这么一折腾,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些人干脆选择自杀了事。根据美国科普电台的统计,当天,有大约1200万人在收听这档节目,倘若以12:1的比例来估计,那么至少有大概100万人相信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假新闻。

此事着实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表面来看,它不过是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对广播节目过度包装的失误,但这起乌龙背后也衍生出了两个阴谋论。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5)

其一,数千万听众无意中充当了“试验品”。

原来,大约从20世纪初期开始,有专业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在媒体面前,受众就像是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的病人,或是面朝枪口的靶子——听众对传播是没有抵抗力的,而新闻可以影响听众的情绪,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行业内部把这套理论称为“魔弹论”,通俗点解释,它就是说政府想要通过媒体传达一个意思,或是媒体本身想要散播一件事,那么作为接受者的我们只能接受,没有另外一种选择。20世纪30年代初期,“魔弹论”开始盛行,学界对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展开了激烈讨论。

为验证“魔弹论”的可信度,媒体曾做过不止一次实验,后者想要验证平民百姓对大众传媒是否怀有恐惧心理。如今来看,“魔弹论”的存在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它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首先,处于大萧条之下的美国社会急需要一种积极的引导,一旦“魔弹论”被证实有效,那么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媒体淡化经济危机对人们心理的负面影响,从而为新政的落实提供条件。其次,面对战争阴影,美国政府也可以利用媒体操纵民众的情绪,从而方便在随后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总是做出符合美国政府利益的抉择。

当然了,有专家曾提出,在这一方面,美国人还很有嫩,德国人才是真正的“行家”:虽然纳粹政权在对外宣传上糟糕到极点,但却将国内民众忽悠得同仇敌忾。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6)

其二,有人认为《世界大战》广播剧引发社会恐慌,这压根就不存在

正如咱们在文章开头所说,广播的兴起极大挤占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每一款成功的广播节目的出现,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嫉恨。显然,《世界大战》广播剧就撞到了枪口上。

虽然美国科普电台估计有至少100万人受到了节目的影响,但事后有专业调查机构出具了一份报告:在他们随机选取的5000个家庭中,仅有不到2%的家庭表示他们收听了那期节目。也就是说,《世界大战》广播剧的传播度与覆盖率被彻彻底底地高估了。另外,业内人士通过对各大广播节目的分析对比后指出,当时,除新闻外,绝大多数听众更倾向于收听那些轻松诙谐的喜剧节目,像《世界大战》广播剧这样的节目,根本就没有竞争力。总而言之,这个节目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压根就没有报纸报道得那么严重。况且在节目开始前,电台还特意说明:“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及其附属电台,为您呈现奥森·威尔斯和水星剧院的《世界之战》广播。”

报纸之所以故意把事实夸大,就是为了抹黑广播节目。要知道,炮制谣言攻击广播节目“散播恐惧”,这不是报纸的第一次“反击”了。在之前的论调中,报纸指责广播节目为吸引关注,传播涩情、暴力等内容。总而言之,在这场竞争中,为了翻盘,处于下风的报纸等传统传媒可谓是不择手段。

火星广播节目(火星人打过来了)(7)

当然了,每当有人在历史上折腾出什么幺蛾子,阴谋论就像是影子一样,永远不会缺席。《世界大战》广播剧这档子事究竟是广播公司过度推销,还是其中包含了更深层的用意,这一点赞也说不清。但客观而言,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最起码要“矜持”一点;一不小心闹出些过分的事,造成损失事小,透支了民众的耐心和信任才是真正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