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名篇《滕王阁序》的一句。由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所写:“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但是“徐孺下陈蕃之榻”却是一个典故,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位文化素养傲娇的官员,一言一行更是读书人世人的标杆榜样。

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古代少年故事(世说新语里名誉太守)(1)

后来从中央空降到豫章任太守,就是南昌的一把手。陈蕃对当时豫章的名士徐孺子早就如雷贯耳,上任当天,一到豫章,连官衙办公大楼都没进,就直奔徐孺子家,“欲先看之”而后快,想请其在府里做个公务员,徐孺子却不领情,坚辞不就。但由于出于对陈蕃这个文化人的敬重,徐孺子答应经常造访太守府。也就是说,当公务员就算了吧,考虑到你也是个好官,为国为民的优秀干部,就给你个面子,勉强做个顾问吧!顾上了,就过来问问,顾不上就算了,其实相当于名誉太守吧!陈蕃当然欣喜若狂,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床榻(别小看这个床榻,这可是在太守府里设的专座,相当于现在市领导们的办公楼里为一个普通人设了个专门办公室),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访“顾问”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的由来。主要讲双方都是名仕,相互倾慕惺惺相惜,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双方相互吹捧,相互贴金。总之,古人,特别是三国两晋时期的人,特别注重名声,声望,爱惜自己的名声就像孔雀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而且越有名的人越往深山老林里跑,诸葛亮越住茅庐,刘备就越要三顾,再来来往往中刘备收获了礼贤下士的名望,诸葛亮获得了出场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杀大权,实现了双方共赢。因此,更多的时候,虽然只是“名誉”,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成功套现。

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古代少年故事(世说新语里名誉太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