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跃生 刘文奇

安徽马戏之乡现状(第一马戏村探奇③)(1)

人中有戏迷,马中也有戏迷。这倒是世间少有的。白龙驹,一匹天才的马戏“演员”。让我们讲一讲白龙驹的故事吧。

当丁湾马戏团到湖北演出时,一位湖北农民牵着一匹白马前来观看马戏。谁知,这匹小白马一看马戏,便迷上了马戏团。

演出结束了,马戏团要开拔,到另一个集镇演出。而那匹白马死活不离开演出场地,非要跟着马戏团走。这匹小马驹儿一直跟着马戏团跟了一百多公里。白马的主人万般无奈,只好将白马卖给了马戏团。真是有缘分啊。真是马通人性啊。

马戏团的人也惊奇了。难道这匹白马前世与马戏团有缘吗?一般的马需要经过长达半年的驯化才能上演出场。马戏团买下这匹白龙驹后,没有经过一天驯化,马戏团的团长说:“咋,让白龙驹上场跑三圈儿?”演员们异口同声地喊:”白龙驹,跑三圈儿!“于是,白龙驹就到马戏演出场试跑。邪门儿,这匹白马一上场跑三圈儿,就表演得非常精彩。人们都说,神了,白龙驹真是个天才马戏”演员“。马戏团的人不无自豪地说,像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马戏生涯中是极其罕见的。

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重庆的”舞姑娘“远嫁河南”马戏郎“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如今还在村里村外广为传扬。

安徽马戏之乡现状(第一马戏村探奇③)(2)

丁湾一个马戏团,20多年前到重庆演出,团里有个耍大刀的小伙子,在演出时武艺精湛,风流倜傥。被观看马戏的”舞姑娘“一眼相中。在”舞姑娘“看来,耍大刀的小伙子就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这位”马戏王子“就是她崇拜的偶像。追星的少女一定要嫁给他。尽管父母反对,但是这位少女还是背了个小包袱,千里迢迢追赶着马戏团跑到丁湾,与耍大刀的小伙子成了亲,终于圆了她的少女追星梦。采访期间,村里马戏团的”老团长“给笔者讲述这个故事时说,算来”舞姑娘“今年该小四十了,还喜欢跳舞。她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后悔。

无独有偶。生长在社旗县苗店镇一个贫困乡村的少年宋海良,1985年在外地一个杂技学校学艺,学成后到广东发展。他到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时,邂逅了一位墨西哥姑娘塞莱妮·欧奇亚。两位杂技新秀演绎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跨国奇恋。1998年,两人在演出的大篷车里举行了婚礼。

一位歇工不干的老马戏团团长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跑江湖可不是开玩笑的,玩马戏不叫玩马戏,那叫玩命啊!

吴奇刚的马戏团有一年到内蒙演出,吃尽了苦头。那年冬天,马戏团在翻雪山时,汽车的油箱被冻住,抛锚了。经历过这次困苦的人说,手不敢摸汽车,手一摸就把手冻沾在汽车上了。他们找来树枝燃烧着烤车,才脱了险。在雪山上,马戏团的人经过了3天3夜的生死考验,才进了安全地带。

安徽马戏之乡现状(第一马戏村探奇③)(3)

丁湾的马戏团也出过不少名角。有两个马戏少年被沈阳大型演出团体看中选拔去,经常出国演出。

四、丁湾农民好神气 买来飞机玩马戏

吴家马戏团是丁湾最有名气的。弟兄5人中,吴奇林、吴双林、吴中林一人组建一个马戏团。村里人开玩笑说,这一家出了3个正团级,其实是说有3人当马戏团团长。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力。村里有个叫吴奇林的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率先组建”中原飞野马戏团“,投资3000元购置了服装、道具和马匹,靠自己的马戏艺术闯天下。他的马戏团节目新奇,场场爆满。一年的演出收入可达万元。那时的万元户就是”土豪“,就是暴发户。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农村,经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让周边的人羡慕不已。

安徽马戏之乡现状(第一马戏村探奇③)(4)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吴奇林的带动下,本村和邻村的马戏团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1996年,丁湾村已经组建15个相当规模的马戏团,从艺人员达到500多人。每个马戏团都配有自己的汽车、摩托车、马匹、帐篷、手机等等。交通工具电话通信工具都已经现代化了。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挣钱。一到农闲季节,15个马戏团的500多人马,人欢马叫、浩浩荡荡、走南闯北,好不威风!

在全国第四届龙舟赛上,丁湾的马戏团获得了殊荣。在南阳市举办的”武当杯“、”卧龙杯“舞狮子大赛上,以吴双林为首的马戏团以精湛的技艺连夺台上台下两个第一名,成为艺压群芳的两个双项冠军。

吴家马戏团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健康向上的台风受到观众的喜爱。他们从不跳脱衣舞,不演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节目。

几十年来,丁湾马戏团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除了台湾、西藏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丁湾马戏团的足迹。15个马戏团的年演出收入在2001年就达到100万元之多,使丁湾村成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康村。每年夏季卖粮、纳税时,马戏团最早完成,还帮助乡亲义务拉粮食。

有人分析,丁湾的马戏团相当于一个效益良好的”无烟工厂“,给农民的启示是如何调整收入结构,用智力增加农民收入,用才艺增加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在那个年代,组建一个规模在中等水平的马戏团,一般投资20万元到30万元。一个大马戏团多达55人,小一点的马戏团也有一二十人。

安徽马戏之乡现状(第一马戏村探奇③)(5)

2001年,吴中林的马戏团投资10万元购置了一架滑翔式飞机,到各地城市演出时在天空中散发广告,悬挂招牌,自我宣传。这一奇招儿,为他的马戏团演出增色不少。村里的其他4个马戏团听说后,纷纷效仿。他们积极筹措资金,准备再买4架飞机。

在结束对百年马戏村的采访时,记者深深地思考,为什么这里不产马,却造就了这么红火的马戏?也许这正是民间文化的奥妙!

(原载《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多家报刊)

连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