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彧白 书法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们之前对于书法中的“俗”与“雅”进行了一次讨论,这里面除了技术层面,还有一个内在的书卷气,书卷气非朝夕之功,而技术却是有一定之规的。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们对书法中的笔法、字法等方面做了讲解,今天我们就聊聊书法中的临帖问题。

孙过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孙过庭这话指的就是临帖,书法的学习可以通过临帖而得,至于得多少,就要看你的天资和悟性了,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大书法家是不通过临帖而把字写好的。然后临帖之道又另是一门学问,临帖并不单单是自己拿着一本帖,写的越像越好,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读帖功夫。

现实中有许多人学书法不临帖,想追求“自成一体”,殊不知任何的创新都是在不断的继承的层面上,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再来谈下面的话题就容易的多了。

至于有些不临帖而自成一派的“书家”,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启功临帖的方法(学书法怎样才能做到)(1)

启功先生书法

启功先生有一段著名的《书论》:

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磋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碰者差幸矣。此义可同书法。

能将临帖之法说的如此形象与透彻,不亏为一代大师,启功先生说临帖就想走路,路有平坦有崎岖,只有将路走熟了才不至摔倒,路不熟就想跑起来,总会摔跟头。

临帖也是如此,只有彻底掌握了(笔画的轨迹),才能事半功倍

道路的起伏就好比用笔的提按,路有弯折,笔画也有弯折,只有充分去领会帖中笔画的提按变化、转折变化,结字变化,将这种变化烂熟于心,才能算是真正的临帖。

初学者在临帖的时候一定要慢,这种慢指的不是速度上的慢,而是要慢慢体会帖中字的用笔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如何去体会呢?

我们举个例子:

启功临帖的方法(学书法怎样才能做到)(2)

九成宫中的“九”字

我们从一个楷书中体会启功先生所说的“轨迹”,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是《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第一个字,欧阳询写字没有横平竖直的,而是极尽巧思,造险功夫到达了极致。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不明白把字写的端正一点不好嘛?干嘛写得歪七扭八?其实这就是书法的韵味和艺术性,同样的几个笔画,怎么安排才能能使这个字变更“活”变得更有韵味,这才是书法的一大妙处。上一次我们讨论书法中的“俗”与“雅”的问题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佐证。

这个字从第一个笔画起笔就决定了这个字整体的“轨迹”,注意笔顺,第一笔乃是“撇”笔,第一笔方向为左下,第二笔方向也为左下,这个字整体的势态便倾向于左下方,而右边的“横弯钩”恰好能将这个字的势态从左下方拉回,使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

从这个楷书的“轨迹”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欧阳询用笔的巧思,我们再看一个行书,可以从轨迹的变化上去看这种巧思:

启功临帖的方法(学书法怎样才能做到)(3)

这个字学王羲之的朋友都会很熟悉,我们这个字的第一笔的起笔就是斜的(如图中箭头所示),第一笔的起笔就决定了整个字的势态并不是平正的,第一笔斜向右,下面几笔就将这种势态往左拉,这是这个字在轨迹上的特点。

我们再看用笔,这是启功先生“轨迹说”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临帖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笔法

轨迹中有提按变化,有绞转的变化(今人称之为绞转、古人称之为使转),我们看第二笔的起笔特点藏锋按下后缓慢提起然后转笔再接着这笔,然后再变重、再变轻,然后再折再转。只有慢慢体会这种轻重变化、提按变化的丰富才能渐渐体会到王羲之的用笔入神,才能领会到启功先生“轨迹说”的精髓,才能知道为什么刚开始临帖要慢下来

很多人有着很好的天分,一下笔就能把这个字临摹的的很像,但时常会被人说,“你的字有形无神”,关于书法的“神韵”我们在之前的文章的提到过多次,其实所谓的神采就是变化,就是线条的质量,就是对这个内在精神的把握。

那么是不是临帖的时候轨迹必须跟原帖一模一样呢?也不完全是!

我们看王羲之的另一个字:

启功临帖的方法(学书法怎样才能做到)(4)

这个字出自《兰亭序》,随便在网上搜的,虽不是很贴合,但也能大略说明问题。

很多人在临这个字的时候,为了刻意追求像,甚至苦练字里面的牵丝,其实这种牵丝是需要很精深的运笔功夫的,对于一般人来讲很难写的像,就算王羲之复生也不一定能将这个字写得一模一样。许多人为了追求这个这个牵丝,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收效甚微,甚至对此帖失去了学下去的信心。

其实临摹这个字还要深刻理解启功先生所说的轨迹。最左边的牵丝,王羲之在写的时候有时候会断掉,有的时候会连起来,比如下面这个“是”字。

启功临帖的方法(学书法怎样才能做到)(5)

还有很多字,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关键是要明白这个字运笔的轨迹是怎样的,把握好了这个轨迹就如比把握好了这个字的精髓,这就是读帖的作用。

现实中很多高手在写字的时候,处处能见王羲之笔意,但是单单看某个字来讲却不是那么像,这就是因为此人很好的把握了王羲之字中的规律,当你深刻理解了这种轨迹,至于像与不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的。

古代的书论不知凡几,我选启功先生的一段书论来讲,是因为启功先生的论述很接地气,不装,不做作,文意又容易读懂,且比较实用。书法之道永远是越学越觉得艰深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我所谈的只是自己的一些理解,一定会有不到之处,限于水平,也只能如此了!

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个“关注”吧。


本文作者:安伟波,别署彧白,书法网签约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