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出现发自真心的笑容?有多久没有好好看一本书?又有多久没有好好思考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身处繁华都市中我们孤独无助迷茫不堪,困于忙碌工作中我们疲惫不堪无能为力,我们仿佛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在这时候,请给自己一点时间,尝试在悠闲的午后打开一本书,跟随作者进入他的世界,寻找人生的真谛、现世的安宁。

生命的旅途,是为内心的冲突找一处归宿。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多样,如何在漫长的人生中实现长久的幸福,拥有感知感动感悟的能力。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

《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宗白华

美学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美学是一种人生观。在宗白华引领我们于日常生活或艺术领域探究美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自身更完善的人格,那是我们心中更理想的自己。

本书是美学大师宗白华馈赠给现代人的礼物,是其论人生、论艺术、论美学的精要,作品着重探讨了生活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尽量地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在宗白华看来,我们必须将美学纳入我们的生活,美学即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增加我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记忆等能力,同时更要主动改观我们内在的思想、情绪、意志等品质。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形成一种艺术的人格,这远比我们想象的必要,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在追求效率、着眼于功利的现代社会,这部作品能切实帮助人们寻回内心流失的诗意、纯真与美。

宗白华(1897年—1986年),原名宗之櫆,字伯华。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长期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兼备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西方美学修养。他是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的新道家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学者中将中西方美学融会贯通第一人。宗白华与朱光潜并称中国美学双峰。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2)

《简单甚好》

丰子恺

丰子恺所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太平盛世,各种磨难不少。无论世界是好的是坏的,他选择了一条简单的路,好好走完了这有趣的一生。

本书精选丰子恺一幅幅精彩的生活图景,看大师是如何行走在人间,如何面对生灵与万物的。今天的世界依然繁杂与喧嚣,我们将以澄静的心,简单生活:追赶不上的不追,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么复杂?

一个人一生要路过的风景、遇见的人、碰到的事,生命中的一切困扰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用一颗干净的心面对复杂的世界,简单甚好!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3)

《万物有情》

李汉荣

世界还有一些宁静的角落可以诗意地栖居,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敬畏,活得轻灵而丰盛。

本书从李汉荣上千篇文章中精选62篇经典散文,处处围绕一个“情”字这一主题:人之有情,让人觉得人间值得;动物有情,可以为友师;植物有情,以滋养天地;器物有情,以怀念岁月;自然有情,以浇灌我们的心灵;历史人文有情,以激荡我们情思。

面对有情的日子、有情的种种,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世界,让我们回到原始生命的田野,与山川大地、草木生灵共栖息。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敬畏,活得更轻灵而丰盛。

李汉荣,诗人、散文家,汉中市文联副主席,汉中市作协主席。创诗歌、散文、小说3000多篇,作品入选100多部选集。曾获百花文学奖·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其作品长于想象,灵气飞扬,文笔生动活泼,富于诗意和哲思。他灵动的笔触,为我们写尽万物之美,诉尽万物之情,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4)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

余光中

退缩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埋头修炼、负重前行,才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世界喧嚣吵闹,房价、医疗、生育、上学、求职、养老、环境、税收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你只能会世故,学会处处圆滑,争取所有人的认可,你不累吗?你还知道你是谁吗?你是你自己。然而,宝贵的天真早已被庸俗的世故绞杀,我们的初心黯淡无光。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在时光中畅快漂泊的余光中回来了,智慧的诗人带领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唤醒我们日益模糊的自我。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因孺慕母乡常州,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将之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被誉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5)

《半局》

张晓风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后浪推前浪,不断逝去,又不断涌来。相逢有时,别离有时,怀着一颗欢喜温柔的心,记挂着人间无处不在的善与美、笑与泪。作者携一世的情缘、半生的收获,与读者一起,在一花一木、一饭一蔬中,参见万物的多情和柔软,收获岁月的丰盈和圆满。

生命是纯净的火焰,我们活在世上,心中有一轮无形的太阳。要知道,半局不是结局,胜败未分、输赢未定,生命之火未熄。半局就意味着还在路上,不管上半局是赢是输,都要鼓足斗志,再下一城。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起起伏伏的命运中,只要生命之火还未熄灭,就要打起精神活下去。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国学及文学创作。晓风的散文淡然平和,兼具知性与深情,内在深沉广阔,富于哲思,兼具浓厚的文化情怀。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6)

《约定》

丁捷

肉身的走马观花,怎么比得上灵魂的深度驻扎。

《约定》是著名作家丁捷的纪实大散文,是他到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民族地区援疆任职时的情感记录。这一次援疆的经历让他的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以升华,心灵找到了归属,他将最可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萃取,写成这部散文随笔集。在这部作品里,能够看到波澜壮阔的伊犁河、一望无际的喀拉峻大草原、能歌善舞的边疆人民。人走边疆,青春燃情。

丁捷,当代著名作家。14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出版20余部作品。长篇小说《依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获得多个国际和国内的文学奖项;《撕裂》则被认为是零距离逼视文化圈腐败真相的杰作。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7)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李银河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这就是我的人生宣言。”这是李银河也是所有勇敢者的心声。忙于应酬、交际、工作以至被世俗淹没的你,是否感到焦虑、迷茫和悲伤?本书让你回归内心深处,找到最初那个自信且强大的自己。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是李银河的深沉力作,是一部质朴而真诚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李银河摒弃了一个社会学家和文化斗士的身份,而去省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直率地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真实感受和深邃思考。

李银河,当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8)

《人生实苦但请足够相信》

蒋子龙

人生没有永恒的夜晚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本书为著名作家蒋子龙的人生随笔,荟萃了作者执笔40年来优质散文,这些文章或者写人生经历,或者畅谈生命哲思,又或者表明对某种状况的情感态度,都非常引人入胜。他的笔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或许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蒋子龙,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等十几种文字出版。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9)

《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

王鲁彬

多少人努力合群,人群中却倍感空虚;

多少人心向远方,却一直原地徘徊;

多少人渴望出众,却将自己囚在庸常之中;

拥有一颗自由的心,人生才能绚丽突围……

本书是央视记者王鲁彬的首部随笔集,她用一篇篇的文章,回顾和梳理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她对这些经历的感受和思索。该书自始至终以自由主题贯穿,作者认为,自由就是勇敢追逐梦想,不给人生设限,坦然诚实地面对自己。自由永远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才能抵达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时光中穿行时的孤独、迷茫和坚定……

王鲁彬,中央电视台记者,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在读,北京市东城区青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基地班)业界导师。代表作11集新闻专题节目《北京新机场征地拆迁记》,曾获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题报道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地方记者部年度最佳节目。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0)

《忘了我是谁》

蔡怡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第一辑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表现失智父亲在逐渐遗忘的时空长河里,迷失自我、孤立无助的心境。第二辑更多的写爱人、孩子、父母、公婆,如数家珍,为了纪念和珍藏。体现一个女人的敏感、细腻、耐心和慈悲,让爱在家人朋友间流淌,展现一种广博包容的爱。文字清新简白,真挚朴实。说是“照养”只见其一,说是记写“亲情”不过其二,是生命临镜下对生、老、病、死地勇敢面对。生命要有爱相伴,珍惜每一次相逢。

蔡怡,台湾著名散文家,台大中文毕业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生活16年。回台北后,担任联合报缤纷版与人间福报专栏作者,曾获第三十四届联合报文学奖散文组大奖、第五代怀恩文学奖两代组首奖、第三届福报文学奖、第六届怀恩文学奖社会组首奖。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1)

《旅宿》

夏目漱石

丰子恺

画家为了摆脱俗世的羁绊来到深山,一路沉醉于绝美的春光和秀丽的风景。到达落脚的旅宿后,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和各种离奇的故事让画家在“非人情”的世界流连忘返。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情节中充满了夏目漱石关于艺术论、美学观和东西方文学的深刻见解。

一个人的旅行圣经,一本殿堂级别的文艺教科书。生命的旅途,是为内心的冲突找一归处,温情抚慰每一个游走在繁华都市的疲惫灵魂。

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被称为“国民大作家”。1984-2004年,日本政府将他的头像印在日钞上。他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2)

《解读童话》

【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说起童话,人们总觉得它是属于孩子的文体。著名的心理学家冯·法兰兹却看到了它隐藏的特质——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的精简途径。对童话的解读就像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是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她一生著作颇丰,有多达20余部作品,《解读童话》是她的代表作。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3)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与其被环境逼迫着成长,不如主动做更优秀的自己。这本书通过对人们进行“自我启发”的原因、重要性及方法的探讨,启发读者修正潜意识中的“人格程序”的方法,打开思维模式中“自我启发”的奥秘,启动自身强大的内驱力,发挥潜能,积极地融入社会,不再被时间拖着前行,用一颗无畏、强大的心去面对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维也纳,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他的学说以“自卑感”“创造性自我”“自我启发”为中心,深刻影响了华生、杜威、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学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儿童心理学》《理解人性》等。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4)

《认知的重建》

吴姵莹

我们如何处理内心的脆弱、胆怯、情绪化,修正认知偏差,打破固化认知,高效拓展人生格局。在以往我们认知不足、无法全面看待事情时,遭受了诸多不合理的评价与期待,我们承认了那些不合理,内化为严苛的“内在大人”对待无助的“内在小孩”的方式,形成固化认知,那些固化认知让我们精神内耗,致使我们变得脆弱、胆怯、情绪化。

吴姵莹在《认知的重建:从内在强大到外在精进》中带我们回顾过往,对重要事情进行解读,与自我进行对话,看见旧有否定与批判等负面自我认知的内在模式,打破固化认知,修正认知偏差,建立全新的认知。

吴姵莹,心理咨询师、爱心理创办人、知名媒体心理专栏作家、电视节目心理专家。她曾经在医院、法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期望提升更多人对自身意识的觉察,优化自己的认知,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人生。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5)

《性格中的蜜与毒》

【日】加藤谛三 著

每个人都拥有“心灵的癖好”。那是从幼时开始,通过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形成的。

长大后,有很多人充满了不安全感,一旦有问题发生,就会开始自责、伤心,而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被自卑感所折磨,却在自己心中的残酷世界中,摇摇欲坠。因为他们只会在自己小小的意识中思考这个世界,不断评判自己,人生永远都是黑暗的。

愿你不要让自己在只有一次的人生里变成一个悲观论者。只有在封闭的内心中开开风孔,才能寻得出路和解药。

加藤谛三,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著有《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等数十部经典的大众心理读物。

走进秋天感觉自然享受独处的时光(秋日养心书单在秋天)(16)

《我们头脑里的导盲犬》

【意】玛塔·提巴迪 著

荣格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中天生有一个“内在守护者”,它能让人看清心灵创伤的本质,走出伤痛的困扰,过上和自己天性相符的生活。它叫代蒙,是活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导盲犬”。

如果你愿意听从头脑中导盲犬的指引,你将真切地看到那些被隐藏的心灵创伤,它们化身为风景、人物、动物、植物、河流、风、雨、雷、电等意象浮现在你的眼前,并随之带来相应的情绪体验,比如羞耻感、绝望感、恐惧感、伤痛感,无力感、罪恶感、愧疚感、愤怒感、空虚感……

你可以与这些有生命的创伤进行直接的交流,伤痛将得以化解,心灵的变化和治愈也就悄然发生。你也终将走出眼前的困境,拥有一种和自己天性相符的人生。

玛塔·提巴迪(Marta Tibaldi),意大利著名的荣格分析师、锡耶纳大学跨文化心理学教授。担任意大利分析心理协会(AIPA)和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的荣格心理学培训分析师与督导。已出版著作有《快乐岛屿的神话》《跨文化认同:荣格心理学在香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