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视察长城大发感慨,说长城是个无用的东西,是个摆设。并下令后世皇帝永不筑长城。这个桥段被渲染得十分有气魄,显示出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

康熙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1)

至于长城有用没用,是不是个摆设,康熙帝说了不算。至少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长城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依托长城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终明一代,各朝皇帝都大修长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

显然,明代皇帝也不是个个都是草包,长城有没有用他们不会不知道。康熙之所以说长城没用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前提是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明代和清代的情况不同,明代自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原后,并没有彻底将元朝的势力消灭,蒙古贵族退居北方大漠,但军事威胁同样存在。尽管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蒙古的势力受到削弱,可是终明一代,蒙古就像是一头桀骜不驯的野猪,时不时地就会来拱大明的玉米地。

康熙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2)

在这种情况下,长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明朝后期,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是凭借长城来抗击蒙古南侵的,明末时别看清军时常入关南下,可要是没有长城那更不可想象。因此,对于明代来说,长城并非摆设,而且非常管用。

清代就不一样了,自从努尔哈赤起兵的那天开始,就重视同蒙古各部落的关系,虽小摩擦不断,但在关外时期就通过联姻和蒙古建立了同盟关系。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和蒙古贵族已经形同一体,在血缘上已经不能分割了。

况且,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对蒙古予以关照,在他们眼中,蒙古的地位远远高于汉族,和爱新觉罗家族一样,蒙古贵族同样可以封王封爵,享受极高的待遇。要是说满汉一家亲大家未必相信,可要是说满蒙一家亲,那肯定是没有疑问的。

康熙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3)

那么答案就很清晰,大清的北方住的是自己亲戚,根本不存在军事威胁,那么耗时耗力去修长城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说起来也就有底气。

不过,抛开现实情况不说,康熙不主张修长城也是有深层含义的。

康熙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而不是物质。认为仁者无敌,天下无疑,与其搞阴谋诡计,不如正大光明实行王道。可见,人心向背,争取民心,本固邦民的思想,是康熙军事思想的核心。

其实,在康熙以前都主张修筑长城,但目的倒不是为了防御蒙古,而是为防御沙俄。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康熙在参加多伦会盟后回京途中,他对扈从人员说:昔秦朝大兴土石修筑长城。我朝加恩喀尔喀蒙古,使他们防备北方沙俄,不是比长城更加坚固吗?

康熙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4)

回到北京后不久,工部向皇帝转述古北口总兵官蔡元的报告说:古北口一带的边墙,倾塌很多,请求修筑,工部已批准,清皇上圣裁。康熙不但不批准,而且对大学士说,蔡元不明白时间道理,将其批评了一番。

康熙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身固有的道理,不专靠关山险阻及人为设置的障碍。秦朝筑长城以来,汉、唐、宋等朝也是经常修理,当时难道就没有发生边患吗?明末我太祖、太宗统兵长驱直入,明朝诸路大军土崩瓦解,皆莫敢当。

康熙用历史事实证明长城不足为固。在他心中,真正的长城是修道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就是这个道理。

康熙修长城,康熙说长城是个摆设(5)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全能的政治军事家,他反对修筑长城,并不能说明他轻视边防,是见人不见物的唯意志论者。他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大一统,是为消除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少数民族与满汉族之间的隔阂,将在各族人民心理上、感情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以便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这正是康熙远见卓识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