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宰相,亦喜爱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宋朝全国上下也兴起了填词的风气,难怪清末文人冯煦在《蒿庵词话》中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意思是说宋词真正的发端是从晏殊开始的。

晏殊在清平乐中的感情(抒发晏殊对旧人的惆怅之情)(1)

晏殊之词,充满清新自然之感,字里行间更是渗透着一种富贵闲愁的气质。所谓富贵闲愁, 就像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看似毫无缘由,或许仅仅是由于暮春时节的落花,亦或是初秋时节日渐凋零的花草。

晏殊是一位对季节观察极为敏感的词人,他填的每一首词,几乎都有对一年四季变幻莫测的描写,再加上自己当时的心绪,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艺术哲学。

今天,我们欣赏晏殊的一首《清平乐.春来秋去》,感悟他对旧人的惆怅之情。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战国时期的庄子在《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确,时光过得总是很快,总感觉昨日花朵还在枝头开得正艳,今日便随风飘逝零落成泥。

晏殊在清平乐中的感情(抒发晏殊对旧人的惆怅之情)(2)

美好的年华,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每个人在人世间都曾历经过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终究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忘。曾经深爱的某个人、曾经刻骨铭心的某件事,只能封存在心中的某个角落。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终将会从激情澎湃走向平淡从容。

晏殊写这首词的时候应是深秋时节,此时天气渐渐寒冷,燕子结伴飞向温暖的南方。清晨时分,兰草上占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对晏殊而言,这些露珠仿佛是他伤感无奈的眼泪,因为他多么希望能够挽留住良辰美景,倒是到头来什么也留不住,恋人和朋友离他而去,春秋冬夏的美好瞬间只能成为过往。

人世间,相聚总是短暂的,而分别才是常态。无论多么热闹的宴席,终有散场之时。欢聚时有多开心,散场后便有多失落。所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会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

晏殊亦是如此,他天生喜欢热闹,热衷结识天下朋友,所以经常在家中举办筵席,但是曲终人散之时,晏殊又开始变得满心忧伤和惆怅,只得无聊地闲靠在梧桐树下,感受这凄凉之夜。

晏殊在清平乐中的感情(抒发晏殊对旧人的惆怅之情)(3)

晏殊想起去年此今日,同样也是西风萧瑟,黄叶飞舞的场景。

晏殊写的这首《清平乐》自然唯美,却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短暂的苦楚与忧愁。晏殊渴望留住美好时光,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他知道时光是留不住的,在他的潜意识中,只是希望能够活在当下,珍惜这大好韶光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