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不少网友学了个新词:赊歌。词是这么来的——

最近有媒体报道,流量明星蔡徐坤的新专辑《迷》已发布了4个月,但是原本应有11首歌的专辑竟然只上线了5首,剩下6首歌一直未上架,甚至有的歌曲连名字都没有。而且,这张专辑有着创造平台“殿堂史诗唱片”的认证记录,销量已经突破324万张,总销售额超过8424万元。

灌区娘炮文化(赊歌娘炮)(1)

歌迷花了钱,买了专辑,却还有一半新歌听不到。亮眼的销售成绩背后,这样的发行方式也如专辑名称一样,让人迷惑。网友们因此戏称其为“赊歌”,或“贷款发歌”。当然,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这不就是为了保持热度、提前收割流量吗?

引发广泛质疑后,8月30日,蔡徐坤一次性上架剩下6首歌中的5首,还有一首显示“即将上架”。8月31日下午,@蔡徐坤工作室 发布致歉信。

灌区娘炮文化(赊歌娘炮)(2)

不少粉丝为蔡徐坤洗地:这“饭圈”的事儿,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粉丝自愿“为爱发电”,有何不可?

自愿归自愿,违法归违法,这是两码事。法治社会,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游离在法律之外。预售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前提是,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且类似条款需要在页面上予以重点提示,否则即为没有尽到足够的说明义务。无论是蔡徐坤工作室的宣传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的售卖页面,均未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此举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甚至涉嫌虚假宣传。

其实,“赊歌”只是“饭圈”文化的冰山一角。一段时间以来,从涉案被捕到偷税被查,从被爆性侵到不尊重历史被封,从极端粉丝挑起骂战到疯狂刷榜控评,流量明星接连失德失范,更有人借“顶流光环”行违法之事,类似过度营销、打榜等成本低、收益快、利润高的“割韭菜”模式,也是很多流量明星及其公司的惯常操作,网络生态环境被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灌区娘炮文化(赊歌娘炮)(3)

重病要下猛药,歪风还须重拳!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高价片酬,严肃惩戒片酬违规、“阴阳合同”、偷逃税行为等,树立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

此外,近来,中央网信办、中宣部等多部门接连发出通知,剑指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艺人违法失德、偶像养成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多平台下架明星榜单,查封违规账号。毫不夸张地说,“饭圈”生态正在彻底重构,流量“野草”正在被连根拔除。当然,重拳想要取得实效,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监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也靠每一个粉丝的克制和理性。

有网友这样感叹,当“韭菜”不能随意收割,当流量成为泡沫,当疯狂的浪潮渐渐退去,我们才看清,到底谁在“裸泳”。

流量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助推优质偶像走得更高更远,也可以让丧失底线之人劣质艺人自食苦果。如今,摆在艺人面前的路很清晰:崇德守法,洁身自好,靠实力赢得观众的喜爱,让作品配得上头顶的光环!

来源: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