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内退经历的真实感受,退休离职肺腑之言(1)

文|陈惠芳

2023年1月,我年满60岁,按期退休。

1984年7月,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湖南日报社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算是一个老报人、老党员。

退休之际,我分享几十年积累的感受。

第一,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这几十年,我享了社会主义的福,受了共产党的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我认准了一个方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1980年9月,我一个农村伢子考上了大学。如果不是党的招考政策,能有机会考大学吗?1984年7月,分配到党报工作。如果不是党的分配政策,能到这么好的单位工作吗?很小的时候,父母教育我要知恩图报,要十分珍惜工作机会。

38年来,大报小报,白班晚班,经济、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几乎所有的报道行业,我都干过,还下县挂职两年。我一直记住我是党报的人、是党的人。凡事都要尽心尽力,让组织放心、满意。参与过的大型报道数以百计,发表的新闻作品数以千计。回顾新闻生涯,有一些精品力作,也有不少平庸之作,但没有出现过重大差错。2018年,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1年,获评高级编辑。把中青年的美好时光献给了党报,也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完全归功于党组织的培养与宽容。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平台,没有温暖、强大的集体,没有领导同事的关爱,个人无法取得这些成果。

所以,工作几十年汇聚成一句话:无条件得服从组织安排,听组织的话。既循规蹈矩,又锐意创新,不会出错,终有收获。

第二,敬业勤奋,时时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闻行业,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当下尤甚。

大型新闻报道最能锻炼人,发现人,培养人。从最初的《湘西纪行》到最近的世界杯报道,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1986年4月至7月,我与另外一名年轻记者承担了系列报道《湘西纪行》,深入土家苗寨采访,行程数千公里,各自发稿20篇。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撰文发表在《湖南日报》头版,予以好评。湖南日报社记功奖励。这一组报道获评当年湖南好新闻二等奖。23岁的我,可谓“一炮打响”,在湖南日报社站稳了脚跟。要收获就要付出。不提当年采访之艰难,单说那次上腊尔山,突逢暴雨坍方,只差几十厘米就掉下了乌巢河,成了“新闻烈士”。

刚刚经历的世界杯报道,同样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整个团队团结合作,不计日夜,留下了华章佳作。按常理,我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报人,可以不参加这次报道任务,看看球就可以了。但我想在新闻生涯结束之前留下“最后一笔”,打一个不留遗憾的句号。一个月,主笔的评论专栏《惠眼识珠》发了50篇。这是我38年中工作强度最大、发稿密度最大的。

第三,与人为善,淡泊名利。

从事新闻工作38年,我从一个普通记者走到了一个部门主要领导岗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但我始终恪守一点:顺乎自然,不争不抢。组织上分配什么工作,安排什么职位,自有通盘考虑,个人服从就是。如果名利欲望太盛,私心太强,一切都会走向反面。

1998年5月,我担任湖南日报文艺体育部副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2002年4月,受省委组织部委派,挂职担任副县长。2008年5月之后,先后担任过文化新闻部、科教卫新闻部主任等职。有人说,工作了几十年,还是个正处级。我对此很坦然,很知足。最起码,我没有出问题,稳住了。在所有的岗位上,我还做出了一点成绩,领导和同事们认可了。人生大半辈子,知足常乐。

反面典型太多。他们出问题,出大问题,很多就是私欲作怪。想名利双收,又不走正道。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要善于克制自己,涵养自己。年轻人从一开始工作,就要牢记这一点。在名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定力,不走歪门邪道,不存侥幸心理。“安居乐业”,这个“居”就是纯净的内心。

其实,退休是人生新历程的开始。只要继续安康、勤勉、友善,自有新的华章、新的精彩。

2023年2月1日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