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别人未必也喜欢)(1)

不要高估、夸大自我判断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

有时好心也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原理——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也就是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东子解析——

虚假同感偏差既可以使你通过坚信自己的判断,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会给你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高估或夸大自己的判断。而这些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甚至沉浸在沾沾自喜的自鸣得意中。

包括东子在内的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遭遇。

当你到别人家做客或参加活动,在用餐时,主人常常会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往客人的盘碗里夹,一边夹还一边热情地说:“这个好吃,这个好吃……”而对于这个“好吃”的食物,客人却并不感兴趣,这样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不吃,对不住主人的一片心意;可要吃,又难以下咽……

还有,比如主人喜欢京剧,有外地客人来访,主人为了尽地主之谊,便很有仪式感地带领客人去看戏。而客人对京剧实在是提不起精神,听着“咿咿呀呀”声强撑了半天后,便睡意朦胧。演出结束后,主人还会表功似的问客人:“哎,怎么样?不愧是国粹吧?”尴尬难言的客人,也只好“嗯”“啊”地应着。

再比如一个爱玩游戏的人找他人玩游戏,因对方不爱玩游戏不想参与。这时,爱玩游戏的人就会不解地问:“怎么会有不爱玩游戏的人啊?”

以上几人的共同之处就是夸大了自我判断,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一定喜欢。他们抱着“自己认同的就是正确的”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也会和自己一样。因为误入虚假同感偏差,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闹个费力不讨好。

所以,为人做事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因为有时好心也是一种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