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史记》,读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段,就想:最开始的单位统一如何做到的?出土铜尺换成今天的单位是23.1cm,在当时如何确定23.1cm就是秦朝最基础的单位呢?换成今天也一样,怎么知道自己尺子上的1cm就真是1cm呢?1cm的依据是什么?

怎么判断尺子准不准(尺子生产是怎么避免误差的)(1)

首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依附”于米这个单位存在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有大的单位,才能得出下一级单位,厘米是在米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听到这里我就放心了许多,cm不好定义,米相对要直观简单一些。

同样,厘米的精确度是米来决定的,对于米的定义越精确,厘米才会更精确。这句话很好理解,cm要无误差,那么米就要准确。

怎么判断尺子准不准(尺子生产是怎么避免误差的)(2)

最早的关于“米”的定义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人定的,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早在秦国,我想也是有一个自然界不变的长度作为基础单位的,但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也不能每次用的时候都量一遍地球吧,所以法国人就铸造了米原器,也就是一根性质稳定的铂金杆,用来作为米的衡量标准。就如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是三种测量,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想必当时也是哟一个最精准的原器。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虽然是个球体,但是并不规则,所以第一个米原器和米的定义尺寸并不相符,差了大概1.5毫米左右。

怎么判断尺子准不准(尺子生产是怎么避免误差的)(3)

读者看到这里原器作为“米”的衡量标准,所以从这时候,“米”的长度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后来的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国际计量局又制作了一批铂带合金的米原器复制品,质量最好的留在了巴黎,其他的分发到了各国。

这是第二次,因为铂带合金米原器因为各种原因,每次重新复制时得到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大概有0.1微米的误差。

后来觉得用复原器的方法不好,一是不好复制,二是坏了就没了。

最后发现光谱更利于测量,而且精度更高,就先后用镉和氪的光谱定义了“米”。

到了当今,测量时间长短的精度已经远高于测量长度的精度,加上光速不变原理的发现,现在“米”的定义是在一段时间里光经过的距离。科学发展让我们定义长度,可以用自然界的规律进行反向推论和证明。看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用的长度单位最初的依据是可以通过光来证明的。

尺子的生产商是有精度要求的,生产米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标准肯定不一样。

但是工厂在产品出厂前进行产品质检,保证产品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怎么判断尺子准不准(尺子生产是怎么避免误差的)(4)

首先是第二个问题,厘米分米毫米是以米为基准进行计算,米的长度来自 “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

然后是第一个问题,厂家在生产的时候有一个基准器,需要质检员拿着样品去和基准器校对,如果出现不合格,误差率达到多少,那么这批产品作废,校对生产设备重新生产。

最后是第三个问题,不会随时间产生误差,这属于公制单位,必须全球统一,现在与未来也必须统一,这是全球协作的基础。

总的来说,1米还是10米都是人定的,其实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但是时间久了人们都在用就成了一个客观的事实了!

看了这些,大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放心了许多,至少长度单位不是一个无法溯源、无法认证的东西了。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