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传说是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也有传说其实是一种毒药,服下去特别痛苦如滴血剜心般故有此之名;也有说“血滴子”是某种刑具;还有一种说法是血滴子是雍正时期专门搞暗杀和刺探的组织代号......

种种说法,大家最为普遍流传的是第一种“暗器”说——我在小时候特别痛恨雍正皇帝也是因为清除异己居然这样不磊落,用暗杀的手段实在龌龊啊!

那时候,爱听评书,每天从早上起床到午睡,都会听一段。在评书中,雍正的评价并不高,尤其是他使用血滴子的行为,更是令人不齿!

鄙视之余,也好奇过“血滴子”到底是啥样子的?

按评书里的说法是像笼子......笼子?琢磨了一下,这会不会太大?太显眼了?转念一想,那时候流行养鸟、遛鸟,拎着个鸟笼子,反倒应该是不招注意嘛。

现在回想起来,都得为我那时候的“智商”要点个赞了!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1)

初中的时候去学校附近的录像厅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血滴子》。电影是1975年上映的,在当时也是老片子,和其他几部老片子一样,是免费放给我们看来吸引租新碟的。

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小学听的评书差不多,都是讲了雍正皇帝期间,用血滴子铲除异己的故事。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关键道具“血滴子”与我想象中大不一样——并不像容易伪装的鸟笼子, 而是更像一个锅盖,还装饰得花里胡哨的!

我忍不住开始思考,这样的东西看起来也没啥实用性,真的能在远距离悄无声息的取人首级吗?

怎么扔过去?就像集市套圈那般碰运气扔过去?一大坨子铁疙瘩的玩意儿,还有一根铁索牵着,那金属声,外加那重量本身划过空气的声音,能做到“悄无声息”的暗杀?

那么浅的盖子,完全罩不到人脖子位置,难道是要削掉头盖骨么?

即使有这个套圈技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在雍正年间有这么好的质量的钢铁吗?能打造出这样杀伤力足的刃?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到大学毕业。直到毕业后,我去工大办事,顺便听了一节材料学课,多嘴问了老师才算解开了多年的困惑。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2)

论起来用“铁”做兵器,目前从考古来看最早的是在商代。

1972年,在河北考古中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铖。当时发掘单位将这件文物送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去做鉴定,得出来的结论是古代熟铁。经过进一步分析之后得出这件铁刃中所含镍占6%,且出现了分层的高镍偏聚。因而,最终的结果是证实了我国古代最初用的铁是陨铁——因为高镍偏聚这种现象只能在冷却极为缓慢的天体中才能发生。

像这样的嵌陨铁铜兵器后来也在考古中陆续有几例发现,这说明了我国商代对陨铁这种金属材料是有一定认知和了解如何使用的。

要提到清代能不能有“血滴子”这样的足够削平一切的利刃,这得从冶金(属)谈起,而要提到冶金,得先从铜的冶炼谈起。

客观来说,我们的冶炼铜技术发展并不比西方早,甚至于有专家认为我们要比西方晚。不过,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们国家的冶铜起步阶段也是独立“研发”,与西方无关。因为西方早期的铜器主要是砷铜和镍铜,还有一些红铜制品;而我国早期铜器中,不管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含锌约25%),还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黄铜刀(含锡6%-10%),皆与西方早期冶炼合金配比明显不同。

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更是代表了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因而,铸造工艺更是有所进步——当时泥范铸铜器、分铸工艺已经使得铸出来的金属制品表面光洁、花纹整齐了。

例如,曾经被当成“司母戊鼎”的“后母戊鼎”,就是产用了泥范这样的铸造方式——用了二十多块(泥)范拼起来进浑铸的;而精美的“四羊方尊”就是采用分铸工艺完成的。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3)

到了西周末,我国已经可以生产出来铁与钢。

对于具体时间,专家看法不一样,有专家根据文字材料及考古出土的规律,再结合地理地质情况,推断认为在西周初已经存在。

但是,从内地考古出土来看,目前只能推算到西周末这个时期。可以佐证的是在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国墓出土过一件玉柄铁剑、一件铜内铁援戈和一件铜骹(qiao)铁叶矛。经过检测,证实这件铜内铁援戈是“块铁制品”,而铁剑与铁叶矛则是“块炼渗碳钢”。

冶铁都是从“块铁”开始,将铁矿石和木炭在炉子里加热,可以通过化学上的还原生出金属铁。但是铁矿石在熔化后的还原中,变成疏松的全是气孔的海绵状物,还原出来的小铁珠凝固并隐藏在这个渣块中,这个叫块炼铁。

通过反复加热锻打中挤出渣子,并且不断经过炭火烧,渗碳变硬形成的物体,就是块炼钢。

块炼铁比较软,块炼钢也硬不到哪里去......因而它们做为兵器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并不会比当时用铜锡配比出来的复合剑更强。

在矛枪刀剑棒戟鞭勾叉,从《水浒传》好汉的兵器聊聊古代冶炼与武备 中提过相关对比,就不再做累述。

但是,我国有冶铜的“底子”在,我们在炼铜过程中使用的竖炉渐渐也拿来冶铁,采用高炉冶铁使得“铸铁”(也就是生铁)得以发明——铸铁的发明,是冶铁技术史上一次飞跃!

在使用铸铁这件事情上,我们早于西方一千八百年。

PS,在使用铁的时间上,西方比我们早,但是在14世纪之前,他们一直使用块炼铁。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4)

春秋早期出现了铸铁,这点在山西天马一曲村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春秋早期与中期条状铸铁可以佐证。而在长沙窑岭考古中发现的重超三公斤的春秋晚期铁鼎,更是能证实我们当时的冶铁技术。

铸铁是在竖炉里以高温液态还原法冶炼出来的。

与块炼铁比,铸铁较为纯净,夹杂物少,并可铸器。

当然,铸铁韧性较差,比较脆,一锻即碎......直接用来做兵器或者农具依然不理想啊!

怎么办呢?

接着烧啊!

将铸铁再置于高温下长时间加热,使铁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就可以改变其质地与性能。经过处理后,生成可锻铸铁,性能介于钢与铸铁之间,具有较高的强度。

由于退火温度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可锻铸铁又分为白心可锻铸铁和黑心可锻铸铁——这里要提一下,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的铁匠招牌是写着“黑白铁”,就是指这个意思。

白心可锻铸铁具有较高的硬度与强度,而黑心可锻铸铁的更具耐冲击且具有韧性。从生产周期和成本来说,黑心可锻铸铁更短,而且技术上也更难。

与制出可锻铸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使用金属范——这项发明不晚于战国,这点河北兴隆与磁县的出土铁范可以提供佐证。与泥范相比,显然可多次利用的铁范更得“民心”,也有利于整体行业链条的推进与优化。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并没有现代的科学精密仪器,工匠是如何能掌握不同火候与温度,以及锻造的时间和程度......有些技术细节是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完全清楚的。

尽管可锻铸铁能被加工成铁斧或者其他铸件,但是想要做成“血滴子”这种利刃,依然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炼钢水平,是不是能支持这种套圈式的取首级的“血滴子”?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5)

我们现在用到的钢比较多,大家也比较熟悉钢的形态。

我们一般把含碳量小于0.1%的叫熟铁,0.1%-2%为钢,2%-6.67%为生铁。

原始块炼铁含碳量接近熟铁,怎么样变成钢呢?烧、打、烧、打、烧、打......在高温下将坯料反复锻打至少六到八小时——这样得到的钢虽然有硬度,但是往往出现含碳不均匀的分层现象,并且含有大块夹杂物。通俗点来说,还是容易断。

如果在制作过程中不断重复加热与锻打,可以使用各层组织更匀,可以出来更为高品质的“百炼钢”,但是这种出来效率低,工量非常大。

一直到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才使的大量生产钢材成为可能。

这是将生铁在空气中加热到1200度左右,对之鼓风,使之半熔状态,同时撒入矿石粉并进行搅拌,促使生铁中的碳氧化。在搅拌过程中,碳的含量不断降低,最终可以得到熟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适时停止搅拌,使得碳含量降到所需要的比例,得出来的产品就是钢!

这样的获取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以及减少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这样的技术打通了生铁、钢、熟铁之间的界限。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如果炒过了头,坯料被氧化烧损,再加入生铁就可以补救——渐渐这样的规律和配比被工匠掌握,最终诞生了“灌钢法”。

灌钢法使得在大量生产钢材的同时,也能保证钢材质量的稳定性。由此,灌刚法成为古代手工业条件下炼钢技术的最高成就。

钢铁打制的兵器可以“斩伐”,如果加上所谓机关高手的制作,或许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实现“血滴子”要求将首级剁去或者削去。

难道真的存在血滴子吗?

以评书或者电影中呈现的“血滴子”形状来看,要保证这样的结果,杀手要以足够的速度准确投掷套稳......

血滴子出土过吗(血滴子真实存在过吗)(6)

说到底,这都不是材料的问题,这玩意儿压根也不符合初中学过的“牛顿运动定律”啊!

疑惑解开的那天下午,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初中物理老师曾经那么担心我的会考成绩了。

如果看到这里,你也才恍然大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