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这个系列的完结篇,接下来作者会开始更新搏克篇、散打篇、搏击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讲解了重心在发力中的作用,本篇文章作者来讲解重心在对抗中的作用。

重心前压是我们在对抗中常用的技巧,在近距离对抗和向前压迫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好防护,将重心由中部转移到偏前方,从而可以更好地抵御对手的进攻。

格斗技能图解(重要器官与关节解读)(1)

很多训练者缺乏实战经验,在对手进攻时总是下意识的后仰、后退,这反而给了对手很好的击打条件。

为什么是我们给对手的呢?

一方面是因为:击打动作的形成需要充分的发力,在动作不变形的情况下,发力越充分,击打的力量越大,击打效果也就越好。

当你向对手移动或压制时,对手的发力空间也会随之被压缩,这对直拳、正蹬等直线击打的动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充分的发力空间,对手的攻击就无法对你形成较强的威胁,就很少会出现抱架被人强行打散,遭到随之而来的连续攻击被击倒的情况。

格斗技能图解(重要器官与关节解读)(2)

另一方面,当你重心前压,防守严密,向前对对手进行压制时。此时的你具有很强的对抗能力,对手很难通过强力的攻击使你失去平衡。

而当你后仰或后撤时,一方面你给了对手充分的发力空间,如果躲闪不当,你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你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对手的攻击可以轻松让你失去平衡。特别是很多训练者没有很好的基础,本身就不具备在后撤、后仰时控制重心和保持平衡的能力,这个时候受到击打无异于雪上加霜。

接着是发力感,发力感直接影响了动作的协调和击打力量。

很多初学者在训练初期听从教练的指导,将动作刻意放大,这使他们的动作看起来没有问题,无论是转脚、转胯、还是肩膀位置,这些看起来都很标准,很难从表面看出问题。

但他们的动作充斥着一种违和感,他们的击打没有力量,训练者本人也很难找到发力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动作只是照葫芦画瓢,只是单纯的模仿。

具体原因:动作没有形成完善的动力链,甚至有些人的动作只是为了完成动作而进行,根本没有起到实际作用,这也是作者在讲解动作时会详细分析动力链的原因。

拿作者俱乐部的一个学员举例,这个学员上学时在家自学拳击,趁初三毕业的假期来俱乐部训练。

从单关节发力来看,他每个部位的发力都做得很好,无论是转脚、转胯、送肩都没有问题,但是他的脚、胯、肩旋转的力量衔接出了问题。

他的动作没有次序,很多时候出拳甚至比转胯还要早,简单的说就是拳比身体快,这就是他出拳无力的原因,没有身体的支撑,怎么能做出强力的击打呢?

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动作的衔接,这也是很多自学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找不到发力感,而且错误的动作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也是拳击、散打等格斗类运动很难通过自学掌握动作的原因。

不过也仅限于很难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个人认为,自学掌握基础动作比第一学期学期挂科,第二学期补考前的复习简单的多。只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及时的纠正、专项素质提升,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通俗的讲,发力感就是各个关节协调发力、配合完成动作的一种感觉,不仅单一动作需要好的发力感,组合进攻也是如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如何找发力感?

一般情况下,击打动作的力量是自下而上传导的,所以发力感我们也要从下往上找。

拿直拳举例,训练初期我们可以在格斗式的基础上自然下垂手臂,放松上身。之后充分转动腰胯,感受肩膀和手臂随腰胯扭转被甩起带动的感觉。

格斗技能图解(重要器官与关节解读)(3)

找到这种感觉后,增加转脚这一动作,将转脚与转胯组合起来、同时进行,再次感受找到之前的发力感。

最后抱好格斗架,将之前的动作与转肩夹肘出拳结合,感受各关节的配合和发力的次序,确保动力链的完整。这一步可以用1—2kg的小哑铃配合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