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写的诗(发生在1000年前一个冬天的小事)(1)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在古诗中算长的,但是却比很多短诗更朗朗上口且易于背诵。这当然是“白居易美学”(让不识字的老人都能读懂自己的诗)的胜利,而且这首诗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千年后的我们的心,依然能够被千年前的这个小小的民生事件所牵动。

这首诗的情节,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从第一句开始,主人公就上场了,他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名字,而被冠以了自己的职业,他的工作就是在南山里将树木砍下,然后烧成碳,再然后卖出去。诗歌接着描写他的外貌,他的脸上布满了尘灰,烟火色大概就是灰中带红的意思吧,这个描写让我联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卖炭翁的外貌大概就是这么一幅饱经沧桑的样子吧。

一千年前写的诗(发生在1000年前一个冬天的小事)(2)

接着,诗人继续描写他的外貌,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个卖炭翁的头发是白的,这说明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的食指却是黑乎乎的,这是他的职业带来的,因为常年摆弄木炭,他的十个手指已经变成了黑色。

那么他卖炭的收入是要用来干嘛呢?为的其实是基本的温饱,那就是吃饱穿暖,而这甚至都没有办法保障,因为诗句马上就描写即便是在冬天,他却还是只能穿着单衣。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在诗歌的结尾可以看到他的这个维系基本营生的小生意被剥夺了,他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其实不言而喻。这里的描写是后面情节的一个伏笔。

接着的诗句,就是在描写卖炭翁的心理了,这里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是在寒冬还穿着单衣,另外一方面是他还嫌这样的天气还不够冷,因为天不冷,他的炭就卖不出好价钱。终于天随人愿,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卖炭翁不顾严寒,清晨就起来了,驾着牛车,压着路上的满是冰的道路就出发了。一直走到牛困人饥,日头高高升起的时候,才到了城里的集市上,通过这个描写,就可以看出卖炭翁走了很远的路。

紧接着,悲剧就开始拉上大幕了。“翩翩两骑来是谁?”这句是通过卖炭翁的角度来写的,他此时正在泥地里歇息,远远地看到有两个人骑着马朝他走来,他正好奇是谁呢。慢慢地两匹马走进了,他才看清楚了一位是穿着黄色衣服的使者,一个是穿着白衫的侍从,这里只描写衣服的颜色,而没有通过衣服的标识来说明两个人的身份,这样的描写,可以说非常符合卖炭翁的底层身份了。

一千年前写的诗(发生在1000年前一个冬天的小事)(3)

一开始,卖炭翁并不知道这两个人是做什么的,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看客。结果,当这两个人冲自己来的时候,他才慌了。而且这两个人做事可不像强盗一样,如果是在山中遭抢,卖炭翁还可以报官。这两个人自己就代表官方,而且是最高的宫里的势力,因为他们手中还有诏书,他们是打着皇帝的旗号来巧取豪夺的。他们读完诏书,马上就要将卖炭翁的一整车炭拉走。这一车炭有千余斤,是卖炭翁的所有心血和希望,但是这两个太监却一点都不怜惜,只是象征性地在牛头上系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就当做是出的价钱了。

诗人也并没有描写卖炭翁最后的结果,也许是不忍,也许是要将那个结局留给读者去想象,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卖炭翁来说,作为一个年事已高,又饥又冷,还被夺去营生希望,那么他的归途,轻一点是饥寒交困,重一点很可能饥寒冻馁而死。

诗人通过冷静描写卖炭翁的整个遭遇,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他的写作目的,那就是“苦宫市也”,这四个字原本是《卖炭翁》这首诗前面的题注,也直接地点出了作者写作这首诗的目的,是要反应老百姓在宫廷不公正买卖下所受的疾苦。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右上方关注,或者关注我的公众号:apricotop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