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大地顾炜斌2020-06-30 21:46

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至今仍像庐山一般迷雾重重,这大概是军史的魅力所在。下面让苍茫大地尝试着为你解开这个谜底。

是谁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1)

一、各大野战军都有中央指定的军事上最后下决心者。

抗日时期,鬼子在冀中扫荡,吕正操手下一军分区主力已突出重围,当政委听说鬼子屠杀根据地人民的惨状后,义愤填膺,一心想杀回分区找鬼子复仇,司令员认为敌众我寡,报仇来日方长。政委行使最后否决权,司令员、政委一起率部杀进重围,最后双双牺牲,整个分区主力也伤亡过半。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立刻向中央、向主席拍电报,建议:在确保党指挥枪的大前提下,具体的军事指挥工作交军事主官负责。主席闻讯,深以为然。从此,每个大作战单位都有指定的最后下决心者!刘伯承、粟裕就是中野、华野最后下决心者,即负责整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者。

是谁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2)

二、挺进大别山时,刘邓和陈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上下级关系。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十二万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完成战略反攻,主席英明,派陈毅、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呈“品型攻势",如三把钢刀直插老蒋心脏。此时,为完成这一战略展开,中央明令陈粟兵团受刘邓节制。有必要澄清,这种节制只是临时的,事实上刘邓从没有把陈粟当部下,更多的是把华野当挺进大别山的外援,这是史实。同时并不意味着整个华野均受刘邓指挥,说白了陈粟是刘邓的客师,重要的说三遍,陈粟是客师!陈粟客师!陈粟还要负责指挥山东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及苏北韦国清、管文蔚兵团。而华野从成立之日起,中央明令:在陈毅指挥下,大政一起定(陈、粟、谭、张、邓),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三、1948年5月后,陈毅增强中原局、中野,粟裕成为华野实际上的军政负责人。

为实现华野、中野在中原联合打大仗的战略设想,主席和中央原决定陈毅调中原局、中野任第二书记、第一副司令员,华东邓子恢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粟裕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后来因为粟总伟大的谦虚,中央部分收回成命,陈老总仍兼华野司令员、政委,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粟裕成了华野实际上的军政负责人。在5月下旬,中央又明确粟裕为华野总指挥。在豫东战役时,主席明确:陈毅不参与豫东战役所指挥。粟裕成功指挥了豫东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后,这位战略家、军事家敏锐地发觉:国军不敢来援济南,反映了国军士气已低落,建议中央发起被后世称为的小淮海战役。

四、淮海战役前指组成的前因后果。

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最终决定发起淮海战役。并,为便于两军协调,两让司令的粟裕又一次高风亮节,向中央建议两大野战军受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以此为背景,后来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邓老为书记。

刘陈邓曾明确电告主席:既然中央已经决定由我们统一指挥,我们当然应该负起这个责任,但因为我们的通信条件太差,不便于直接指挥,所以粟裕可以临机决断处置,不必事事请示。

我还想强调以下史实:直到杜聿明所部第二、第十三两个兵团被包围在陈官庄,十六兵团孙元良南逃时已被粟裕围歼,淮海战役五个前委委员才第一次碰头,他们这时讨论的已不是淮海战役,而是后来的渡江战役。这和辽沈战役,林、罗、刘组成精干的最高指挥组,以林总为首,自始至终全面负责辽沈战役指挥不是统一指挥模式。

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让当代新孙武“刘帅”极为佩服,刘帅率中野主力刚刚兵出大别山,连归还建制的陈谢兵团在内才区区14万人,重武器奇缺,刘帅为人极为谦恭,绝不会冒冒失失插手指挥兵力近三倍于己的华野的。而陈毅在华野挂帅之初,战役也由粟裕指挥,此时人已在中野,见识过粟裕的指挥大兵团作战才能,更不会再插手直接指挥华野军事。所以陈、邓更多地充当政委的角色,负责两大野战军的协调、后勤等繁杂事务。如中野、华野(由参谋长陈士榘率三纵、十三纵、特纵驰援中野)联手灭了黄维后,陈毅出面要求华野将缴获的军用物资全部支援中野,而华野悍将陈士榘令陈锐霆派一个团去接收黄维的重武器,连这一个团也被划归中野序列。但刘司令员把缴获黄维的一副象牙筷子送给粟裕以作纪念,粟裕没要,王必成却把它收藏了,王中将并不爱财,而是为了证明某种事实,维护华野的荣誉而已。

五、任何军事计划都是动态完成的,粟裕见黄伯韬要逃,立即建议中央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整个战役歼敌55万,华野单独歼敌44万,战役后,南京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中。

敌变我变,粟裕根据敌情变化,向主席建议提早两天发起淮海战役。主席照准,并电告粟裕:情况紧急时,临机处置,不必请示。

由此,华野独自全歼黄伯韬兵团,把黄伯韬也送上西天。

在中野阻击并全歼黄维兵团时,又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纵队(含陈锐霆特种兵纵队)与中野联手,最终歼灭黄维兵团,只有猛如虎、狡如狐的十二兵团副司令胡琏逃脱。

杜聿明放弃徐州南逃时,又是粟裕经深思熟虑,精确判断杜聿明集团南逃路线,令华野1纵、2纵、3纵、4纵、9纵、10纵、11纵、12纵、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两广纵队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采用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迂回拦截,最终在兵力使用到极限的背景下,把杜聿明所辖三个兵团包围在陈官庄,先歼灭了孙元良兵团,为配合平津战役,直到1949年1月6日才发起总攻击,以3纵、4纵、10纵、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为东集团,以1纵、9纵、12纵为北集团,以2纵、8纵、11纵为南集团,特种兵配属三集团,采取各个歼灭与割裂突出结合战法,割裂邱疯子与李弥联系,先歼李弥,再歼邱疯子,以6纵、7纵、13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为外围拦截部队,战至10日下午,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活捉杜聿明,结束淮海战役。

只是粟裕的前期谦恭,未进淮海战役前委常委。一九五八年后又坐多年冷板凳,所以清晰的历史也因为时代久远而变得模糊。

主席生前曾言: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老人家是全军统帅、大战略家、大军事家,一言九鼎。1961年9月主席会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帅称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主席谦虚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