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忘不了的故事)(1)

在阳城矢志不移地沿着……转型发展金光大道和县域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蹚出一条路子的关键时刻,我们越发感觉到阳城迫切需要一大批像孙文龙同志那样对党忠诚、有人民情怀、有科学精神、有顽强斗志的党员干部,投入阳城火热的实践一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必须把孙文龙精神继续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今后,阳城县委将会继续把孙文龙精神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课程,在阳城大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孙文龙式的好干部,为阳城的发展助力,为阳城人民造福。希望第四届孙文龙研究会能够像前三届研究会一样,接过接力棒,在继续高擎孙文龙旗帜、弘扬孙文龙精神方面再出成果,再结硕果,为全市、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摘自《阳城县委书记姚逊在孙文龙精神研究会第四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2)

孙文龙(1931年—1982年)山西省阳城县孤堆底村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报国参军,1957年回乡支援农村建设,历任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1982年3月16日,终因积劳成疾,因公殉职,年仅51岁。他一生清廉善政、鞠躬尽瘁,被人民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太行山上的焦裕禄”“中国共产党优秀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他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始终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3)

喂 猪 脱 贫

救济款退回后,孙文龙召集全家开会讨论脱贫问题,通讯员小吴也应邀在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六岁的保林抽着鼻子问:“好香呀!为什么这么香呀?”“啥也不懂!里头有猪肉嘛!”大家说道。“那咱喂猪吧,每天在猪身上割一块肉,咱家就能天天吃饺子了。”保林高兴地说。家庭会采纳了保林的意见,买来两头小猪。妻子梁小焕每天挑着木桶挨家挨户收泔水,孙文龙还亲自出粪垫圈卖猪。出的粪无偿给了生产队,卖猪的钱除了解决日常开支外,还被妻子省下来预备给儿子娶媳妇用。

点评:妻子沿街收泔水,

老母灯下补衣衫;

县长夫人来喂猪,

此事说来古今无。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4)

半 截 房 子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孙文龙书记规定,不得在农忙时动用劳力修房,但是他家的住房早就透风漏雨、破旧不堪。家人常常唠叨,他总是坚决反对。万般无奈之际,一家人只好悄悄背着孙书记找来亲戚帮忙。谁料房子刚修了半截,孙书记到河北公社下乡时顺便回了孤堆底老家。一见修房,顿时火冒三丈,他做梦也想不到家人竟敢瞒着自己动用劳力。母亲的责骂,妻子的泪水都动摇不了孙书记。他送走了亲戚,果断停了工,对妻子说,“我是一县之长,自己规定的家人都不执行,还怎么能领导其他人”!

点评:月明风清影婆娑,

昔日情景现眼前;

半截房子今犹在,

孙公堪为世人贤。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5)

救 助 百 娃

1976年,八甲口下孔村社员郑青和家不慎发生火灾,两个孩子烧伤十分严重,一家人无钱看病、心急如焚。县委书记孙文龙得知消息后,立马赶到现场,把郑青和一家接到城里,亲自办理住院手续。孩子病情虽已控制,但仍需转院治疗。此时郑青和已身无分文,愁眉紧锁。孙文龙当即和医院协商,自己出钱帮助解决了欠下的医药费,又亲自请专治烧伤的王小兴医生给孩子跟踪治疗,因治疗及时,两个孩子恢复得很好。虽说孙书记早已远逝,但他为民着想的情谊却永远留在了郑青和及孩子们的心中。

点评:干部为舟民为水,

载舟覆舟看言行;

民忧民愁挂心上,

口碑永留百姓心。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6)

摔 碗 拒 礼

一天晚上,孙书记一边吃饭,一边翻阅厚厚的一摞平反资料。从门外走进武乡中学的一位老师,孙书记忙让坐。老师说:“孙书记啊!我这冤案时间最长,二十年来受尽了磨难,是你给我平了反,补发了工资,还恢复了工作。我知道你什么都不收,但是我的心意你不能不收。”说完掏出五百元放下就走。孙书记忙起身拦住,左说右说他就是不肯拿回去,还说孙书记“官僚”,不理解民心。孙书记急了,拿起碗“啪”一声摔在地上,碗碎了,饭洒了一地。老同志这才收起钱,老泪纵横地走了。

点评:武乡平冤千余起,

激浊扬清匡正义;

民心感激表心意,

摔碗拒礼严自己。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7)

坚 持 原 则

一位省里领导托人给孙文龙打招呼,要求将在武乡工作的儿子提拔为县委组织部长。经过考察,民意测评,大家一致认为该同志作风漂浮,不堪大用。时隔不久,有人上门威胁孙文龙:“识时务者为俊杰,若能使其如愿,不仅送了人情,有礼相赠,自己还可平步青云。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孙文龙说“我绝不能拿组织原则换个人名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古训,不能忘啊”。孙文龙坚守原则,大义凛然、不怕威逼利诱的做法受到了广大武乡干部群众的好评。

点评:权势面前不低头,

金钱重压不弯腰;

栽赃陷害浑不怕,

顺应民意品格高。

(永远忘不了的故事)(8)

忠 孝 难 全

1981年7月,孙文龙80多岁的老母亲生命垂危,五天滴水未进。当在省城开完会的孙文龙回到武乡后,摆在面前的是三封母亲病危的加急电报和一张已下发的三干会通知。一面是即将永别的老母亲,一面是武乡上千人正等着传达省委会议精神,何去何从?最后,孙文龙强忍着悲痛,给河北公社挂了电话,让他们转告妻子小焕,好好侍候母亲,他开完会立即赶回。万没想到,当他连夜赶回家时,母亲已离开人世,孙文龙抱着母亲遗体哭成了泪人。

点评:千人会议等书记,

母亲临终念儿郎;

自古忠孝难两全,

先公后私众颂扬。

选自晋城市民间书画艺人李玉林《孙文龙事迹连环画》

选编:燕福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