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任重道远;祝愿家家出人才!,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你印象中的林则徐是什么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你印象中的林则徐是什么人
立德树人,任重道远;祝愿家家出人才!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子夜),林则徐出生于福建县侯官(今福建福州)的左营司巷林氏北院后租屋。林则徐的家庭是一个清贫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先世由莆田移居福清,后再徒侯官。祖父林正澄常年在外教书,曾在山东、河南一带靠教书谋生,父亲林宾日,少时贫甚,发奋苦学,长期以教读讲学为业,在私塾和书院教书。母亲陈帙,亦出身于下层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读书,通晓大义”,到林家后刻苦持家,平日做些女红或剪花草图样,“资其值以佐家计”。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4岁时,父亲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因为林父想到自己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6岁时,林则徐开始学作文章。7岁,已经熟练文体(别人引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他对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八、九岁时,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诗句。14岁,考中秀才,应试之作《仁亲以为宝》中有句“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20岁中举。
林则徐后来追忆说,父亲的教育方法是“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林家当时的学习环境是“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就是说冬季家的条件不好,每当天寒地冻漫夜长,破屋三间,屋外寒风凛冽,一盏油灯挂壁上,年长的年幼的依次排列座下,就着灯光读书的读书,忙着做手工女红用品的,哪管那皮肤冻伤手皲裂,都在各忙各的,都一直坚持到深夜。
就学鳌峰书院的影响
林则徐十四岁考中秀才之后,即入福建省当时最高的学府——鳌峰书院求学。当时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有心用世”的人。他为人比较正直、愤于吏治腐败。他在主持书院时,讲求“明礼达用之学”,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同时,打开思路,放宽眼界,“课古文论志,考辨诸体,期学者力经史之学”。因此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萌发,主要得益于郑光策的师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郑光策认为:为治之术,以得民心为本,而本中之本则是“劝农桑以重本计,明礼度以正风俗,躬勤俭以节民用”。而林则徐后来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恤民”、“重民”思想就可以在郑光策那里找到渊源关系。
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