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昌平普法(昌平借助新媒体推动全民普法)(1)

昌平司法局城北司法所长为群众想办法解决问题。(资料图片) 蒲东峰 摄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淑玲)创设“法治昌平”微信公众号,推出手机报,拍摄普法微电影……昌平司法局借力新媒体,采集百姓身边的鲜活案例,打造出“八大亮点”普法新格局,营造了一个“有人的地方就有法”、“有事儿找法”的法治氛围。最近,记者走进昌平,对北京唯一一个连续5次蝉联“全国普法先进区”的亮点工作进行采访。

昨日下午,一则最新的“法治昌平”微信公号发到了昌平百姓的手机上,其“焦点”主题是《昌平普法有看头》,文章图文并茂,报道了昌平60余家单位拉开普法大幕、昌平司法局副处级调研员邢建平荣膺央视2015年度法治人物以及由昌平百姓自导自演的35场文艺汇演开锣等消息。

至今,该微信公号同“法治昌平”手机报、微博及“全国普法短剧网”等,已经构成昌平普法大格局中的新媒体矩阵,同其线下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互为补充,将法律知识以短剧,或以漫画、故事等形式,送到每一位昌平百姓的身边。

借力各个节假日、各类重点活动,到各重点场所普法,是昌平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昌平区司法局普法的一大特色。“哪儿人多,我们就到哪儿去,有人的地方就有法。”邢建平风趣地介绍。法治读本、法治扑克、法治围裙等法治类小礼品,更是时时提醒大家“有事儿,找法”。

送法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军营、进山区……规划要求普法“六进”,而昌平普法则要求不但要创新“送”,还要“留得下”。

“六五”期间,昌平各中小学普法授课2200余次。孩子们不仅能看到专门为其编写的法治连环画、动漫故事、微电影,遇到问题还可向“青春船长”寻求帮助,并开展模拟法庭、小法官、小律师等法治活动。

“司法大讲堂”也是昌平普法一大品牌。作为其中一员,城北司法所所长梁永利被誉为“普法名嘴”,其业余时间接“订单”到学校、社区、部队等地讲课,一年不下30多场,此外,其还协调建起普法教育基地、法律驿站,请律师、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摆摊儿”,为百姓提供面对面法律服务。而像梁永利这样的“普法名嘴”,昌平至今已经建起拥有数千名普法者的人才库。

自1986年我国开展普法以来,每5年为一个普法周期。如今,该区“六五”普法完美收官,“七五”新局已初步拟就。“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党的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依法治国的目标落到实处,全民普法,让‘法’融入百姓思维,让大家有事儿找法。”邢建平称。

>>案例

94岁老人只认“胡玉红”

在昌平区十三陵镇胡庄社区,一位94岁的李奶奶很多人已经认不出,却记着该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胡玉红。

最近,记者随胡玉红来到老人家中,“老人家,我们来看看您”,胡玉红弯下腰,笑着和老人说。

老人满头银发,坐在沙发上,脸上看不出一点表情,“老人年龄大了,很多熟人都认不出了。”一旁的保姆满怀歉意地说。当胡玉红笑着说自己是居委会的时,老人的眼睛里突然有了光彩,“胡玉红?你是胡玉红!”老人颤巍巍站起,将胡玉红拉到自己身边坐下。“他们要再不管我了,我还给你们打电话啊。”

老人和胡玉红的结识,起源于两年前,“那时,老人天天给居委会打电话”,胡玉红笑着介绍,老人有三儿两女五个孩子,2012年老伴去世后,老人便不断地打电话给社区,称孩子要么不来看她,要么来了就吵着要她的房子。胡玉红同该社区党委副书记杨立英一起,多次找老人的儿女做工作,还先后两次将他们叫到社区调解室,请十三陵镇司法所所长张合明从法律层面告诉他们,如何赡养,如何继承。调解工作持续了两年多,最终,小儿子搬回来和老人一起住。

“现在他们管我了,要是再不管,我还给你们打电话啊。”老人舍不得放下胡玉红的手。

该社区成立于2003年4月,今年52岁的胡玉红自社区成立便开始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16个村和4个农场小区混合组成,矛盾多发,有时打麻将,因两元钱都能打起‘罗圈架’。”胡玉红介绍。为凝聚人心,胡玉红先是组织了一个10多人的秧歌队,随着人员不断加入,该秧歌队转化为普法宣传队,并获昌平区司法局授予的全区第一支普法文艺宣传队,人员也达130余人。大家自编自演《交锋》、《等待》、《管事宽》等情景剧,前后已演300多场,观众数万人。李奶奶家的事,便成了《交锋》一剧中的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