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9日,陕西省发表了《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一文,并正式对14个城县更名。

其实在这之前,新中国成立后已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更改地名运动。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

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 “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随后,相当数量被认为具有歧视性质的地名被更改,比如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后又改名为友谊关。凡是含有 “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封建王权,华夏为尊字眼的地名,都被改了。这次改名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地名,有没有改的必要,还是值得商榷的。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又有大批地名随之更改。这一时期,黑龙江的铁骊县改名铁力县;江西省的雩都县更名于都县;虔南县更名全南县等等。因为当时汉字简化是作为“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过度,就在更名问题上没有过多地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

196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名叫《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的文章,文中提到,日本在汉字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我国作为汉字起源国,绝对不能落后,而从城市改名开始,让更多人认识到汉字简化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4)

郭沫若

同年,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率先表态对省内拥有千年历史的县城古镇进行改名。

而这些被改名的县,关中就占了八个:鄠县更名为户县;盩厔更名为周至县;邠县更名为彬县;醴泉更名为礼泉县;栒邑更名为旬邑县;汧阳更名为千阳县;郿县更名为眉县;郃阳更名为合阳县。今天我们就说说这八个县的前世今生。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5)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户县(今鄠邑区)是夏朝的属国有扈氏国的领地。夏代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有扈氏”为“扈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6)

鄠县

西汉初年,设置鄠县,属于右扶风管辖。从汉初置县到1964年更名,辖地多有变迁,但两千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名称。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7)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了盩厔县,治所设在今天周至县终南镇,属右扶风。

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盩厔(周至)县名沿用2000余年,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8)

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9)

彬县(今彬州市)最早是秦时在此地设置漆县,直至后秦时漆县废止。到了西魏时期,又设置了豳州。唐时因“豳”、“幽”两个字容易混淆,改“豳”为“邠”。至此,邠州的名字正式出现在历史中,历史上邠州的管辖区域经常变化,但是名称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改名。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0)

礼泉原名醴泉,作为县名始于隋代。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又一说因有醴泉宫而得名)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1)

在隋朝之前,西周时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秦代,因县城位于泾水出山之口,故名谷口县,辖区为今礼泉县地。之后礼泉县地经历过谷喙县、云阳县、美阳县、好畴县、宁夷县、甘泉县、新畴县等名称,直到隋代改宁夷县为醴泉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2)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其地(醴泉县)设立温秀县。《陕西名胜志》说:“温宿岭在其处,汉温宿国人内附,牧饮于此,唐初置温秀县,以之名矣。”其后,又把醴泉县撤销,辖地并入温秀县。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温秀县。贞观十年(636年)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分云阳、咸阳2县地,复设醴泉县,属雍州。之后再未改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3)

旬邑县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以“三水县”的名称存在的。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4)

据《尚书·禹贡》载,夏分九州,栒邑属雍州之豳地;西周时属王畿,为栒邑;周平王以豳地赐于秦,栒邑境从此为秦所有;战国时秦始置栒邑县,开政区之端(一说为秦统一六国后置栒邑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5)

到了西晋时期,今天的旬邑县境内设置有三个县,其中一个就是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年)迁设于今旬邑县。”也就是说最初三水县是在今天的宁夏固原县,北魏太延二年三水县治迁设于今天的旬邑县。魏文帝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已无栒邑名。之后旬邑县以“三水县”的名称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1964年更名旬邑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6)

千阳县的历史比较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千河谷地繁衍生息,上古时期,千阳地处炎帝氏族活动区。

夏、商时期,为雍州之域。在周部落的活动区内。周人迁到豳地(今彬州市)后,此地相继被羌族和戎狄族占领。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7)

西周时,属矢国领地。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85年)因秦非子在汧河、渭河之间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邑之秦(今陇县),在汧水之滨筑秦城,始以封邑立国。

春秋战国,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62年),秦封诸侯,都城为汧邑。为秦国地。秦孝公十二年推行县制,改汧邑为汧县,为秦人重要发祥地。秦统一六国后置汧县(治所在今陇县),千阳县地属于汧县管辖。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8)

从秦置汧县一直到北周时期,这一区域先后经历了隃麋县、扶亭县、渝麇县、汧县。汧阴、汧源、长蛇县等变迁。

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分长蛇县和原隃麋县东部地区,设置汧阳县,治所初在西魏时的马牢城(今千阳晖川河滩),因城在汧水之阳(北)而得名。之后管辖区域时有变化,但是县名一直沿用到建国后。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19)

1964年10月,国务院公布,改“汧”为“千”。从此,凡地名中的“汧”,一律使用“千”。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0)

眉县原名郿县。“郿”字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史纪》记载:“秦昭王时大将白起为郿人”,证明当时已在郿地设置县。

眉县自建县以来,曾经历过武功、邰县、郿县、荣县、汉光县、新光县、安汉县、郿城县、平阳县、美阳县、周城县、渭滨县、凤泉县、温汤县、柿林县、周至县、眉县等县名。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1)

眉县,在夏商时,渭水南为微国,渭水北属邰国(系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西周时,渭水以北,东属邰国,西为郿邑;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公元前975年)西巡时,因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国”,为最早的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宝鸡市眉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2)

眉县县的建置,始于春秋时期。原名郿坞。战国时代,正式设立郿县,境内有白起城。今天眉县渭水以南,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即设为武功县(因鳌山古称武功山,从其山北麓流出的斜谷水称为武功水)。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今眉县渭水以北先设荣县(一说未设),后改为郿县,治所一说在今常兴镇西,一说在今车圈村。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3)

自此以后,眉县的辖境经常变化,但是“郿”字一直都在沿用。直到建国后。

1958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调整县市规模的通知,撤小县并大县,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周郿分县,恢复郿县建置。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郿”字改为“眉”,从此更名为眉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4)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属于雍州管辖。商代随夏。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5)

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魏军打败秦军于郑地(今华县),还师北上时,在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遗道在今黄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属于西河之地,始称合闱。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魏国献西河之地给秦国,合阳划入秦境,为合阳邑,属内史郡管辖。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6)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分封给三位秦国降将,号称“三秦”,合阳属于塞国。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灭了塞国,合阳归西汉,属河上郡管辖。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改属内史郡管辖。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7)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左内史郡管辖。汉武帝太初元年(光源前104年)属左冯翊郡。

十六国时,郃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国占领,县置流废。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8)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拆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东宫城,原名织锦城);于南部乳罗山一带及今澄城县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良石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于中部设郃阳县。三县皆属华山郡。

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调整郃阳县属武乡郡,宫城县和五泉县隶属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并宫城县及五泉县的乳罗山地区入郃阳县,上属澄城郡。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29)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郃阳县属同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县治由黄河西岸迁至县域中部(即今县城)。自此郃阳县名称和治所一直未变。

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0)

陕西这一次的改名运动中,除了关中八县外,还有陕南的雒南县更名为洛南县,商雒县更名为商洛县、洵阳县更名为旬阳县,沔县更名为勉县;陕北的鄜县更名为富县,葭县更名为佳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1)

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它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名称的改变,是方便了读写,但是已经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人的寿命不过百年,一个地方的面貌与文化特色往往是数以千年的积累所造就的。其中也包括了这个地方的名称,很多城镇的名字已经沿用了数以千年,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全都被改了名。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2)

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些名字具有千年历史传承,轻易地做出更改,会让后人忘记历史,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闻名古国。在历史的变迁中,城镇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而城镇的名称也是见证者的一部分。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3)

很多地方名称更改以后,名称背后的韵味瞬间消失。其实不止关中,全国有很多城镇改名后都变了味。比如“庐州”与“合肥”,“姑苏”和“苏州”,“徽州”与“黄山”,“兰陵”和“枣庄”,“常山”和“石家庄”,还有“长安”与“西安”等等。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34)

因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关中八地,陕西十四地的上千年古城镇的名称被变更。是对是错,历史会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