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优秀的音乐家,往往越有一个独特的灵魂。

或纯真、或有趣,抑或是古怪,总之,独一无二,写满了个人色彩。如果再结合他们的音乐进行深入了解,更加意犹未尽、趣味无穷。

会写浪漫情诗的巴赫,“恶童”气质的莫扎特,“孤独症患者”肖邦…音乐史上的伟大音乐家,灵魂里都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而近现代的音乐大师们,由于与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近,更是留下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痕迹。

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一起走近两位个性有趣、特立独行的音乐家,看看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独特的灵魂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的。

萨蒂:玩世不恭的音乐怪杰

很多人认识萨蒂,源自他那组有着奇怪名字的钢琴曲《裸体歌舞》。曲名源自古希腊的传说——斯巴达每年都会挑选年轻健美的男子在太阳神庙前裸体唱歌跳舞,以示对阿波罗神的敬意。

有人说这组曲子的创作灵感源自萨蒂读了福楼拜的作品《萨朗波》,也有人说灵感源自他看到了一只希腊古瓶,瓶子上有裸体歌舞祭祀的图案。

总之,这组有着奇怪名字的钢琴组曲,凭借其悠扬、内敛,充满神秘感的意境表达,成为了法国“极简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也成了萨蒂流传百年的经典。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

萨蒂长啥样?他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

头发与眉毛,皆为暗栗色;眼睛,灰色(可能有斑点);前额,常常皱眉;鼻子,长;嘴,普通;下巴,宽;脸型,卵状椭圆形。身高167厘米。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2)

▲萨蒂自画像

1866年,萨蒂出生在法国的翁佛勒尔,13岁被父亲送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3)

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却生性不羁,个性叛逆,总是和规则对着干,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灵魂里,更是装着许多奇奇怪怪、天马行空的想法。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4)

21岁时,为了缩短兵役年限,萨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偷偷溜出军营,光着身子站在冰雪中,直到手脚冻僵。之后,他果然患上严重的肺气肿,经历了三个月的治疗,并如愿以偿收到了退伍通知。

他就是这样一个自我且偏执的人,这样的偏执体现在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萨蒂,总是戴一顶黑色礼帽,架一副圆框眼镜,拿一把黑色雨伞;一年四季只吃鸡蛋、米饭、白糖、椰子等白色食物。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5)

对于喜欢的东西,他会不断重复收藏,萨蒂去世后,人们在他的衣橱里发现84块一模一样的手帕,12套一样的天鹅绒服装,以及成打的雨伞…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6)

萨蒂随性自我的性格特点,也体现在了音乐创作中。他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反对浪漫主义后期夸张的音乐形式,只追求内心最真诚的音符。

这也是为什么,在萨蒂的钢琴音乐中,没有庞大的气势、浓重的激情(他并非没有这样的能力),而只有简洁平静,却一样真诚动人的表达。这样简约质朴的音乐风格,在形式主义严重的时代,像一股清新的春风,让人们耳目一新,为音乐发展走进另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础。

当然,萨蒂的创作里依然有自己的小偏执。

比如他会坚持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是古典乐界出了名的“标题党”作曲家。

《脱水后的胎儿》《害牙疼的猫头鹰》《烦人的高贵圆舞曲》《(为一只狗而做)的松弛的前奏曲》《树林里一个胖胖好好先生的速写与媚态》…看了这些,你还会说古典音乐的曲目名严肃且无聊吗?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7)

▲萨蒂手绘

以及,他在乐曲上标注文字说明时,也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奇特喜好。别人都会注明“柔板”“急板”等速度术语,他却会写上:“指尖要轻得像一只蛋”、“打开你的脑子”、“要弹得有如一只患有牙痛的夜莺”。

联想到他在作曲时拿着笔认真写这些句子的模样,真是古怪又可爱。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8)

包括在听音乐的形式上,萨蒂厌恶人们正儿八经地走进音乐厅的样子。

他试图打破人们对音乐机械化的认知,让音乐可以成为大家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陪伴。于是他的“家具音乐”诞生了(意思是让音乐像室内的家具装饰一样自由地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萨蒂可以说是商场BGM始祖了。

在自己首场“家具音乐”演出中,萨蒂一个劲儿对现场观众们说:“嘿,大家聊聊天,不要注意听音乐,来回走动走动!“可惜,当时的观众并不能get到他的意图,还是安安静静地坐着,这可急坏了我们的作曲家。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9)

除此之外,玩世不恭的萨蒂还写过很多的乐评文章,抨击当时的主流音乐,自然也得罪了很多人。

显然,从十九世纪的眼光来看,萨蒂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异类”,他的音乐、思想、处事都过于个性化。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以太年轻的身体,来到了这个太老的世界。

但百年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并肯定他的艺术价值。因为任何时候,对主流的反思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社恐钢琴家古尔德:自己采访自己

萨蒂去世几年后,世界上先后又诞生了两位音乐怪才,古尔达和古尔德。

我们之前曾详细为大家介绍了“裸弹”、“假死”、试图将古典乐和爵士乐相融合的钢琴家古尔达(回顾),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古尔达同期,同样以独特的个性与行为闻名于世的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0)

▲左:古尔德;右:古尔达

1932年,古尔德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受父母影响,他从小开始学琴,对音乐有极大的兴趣,10岁就熟练掌握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1)

▲童年时的古尔德和自己的爱犬

与萨蒂和古尔达的随性开朗不同,古尔德性格里有着很鲜明的孤独感,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独一无二的钢琴家;生活中的古怪与神秘,反而成为他人格魅力的有力加持。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2)

古尔德在演奏时的哼唱和演奏会上的专属小板凳,大概是很多人对古尔德之“怪”的最初印象。

事实上,这样的“怪”习惯里,蕴藏的是古尔德对父母的爱与依恋。边弹边哼哼,源自母亲从小对他的引导;而那把小椅子,则是小时候他的背受伤后,父亲为他量身定做的,这把距地面仅有三十多厘米的小椅子,跟随他参加了所有的演奏会。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3)

而当小椅子掉了漆,骨架松动,他索性放弃了公开演出的音乐会。彼时,他的不修边幅、奇装异服以及在舞台上不拘一格的表现受到媒体和同行的非议,他干脆在巅峰时期退了圈,不再公开演奏给人们听,当时的古尔德,年仅31岁。

就这样,古尔德带着小椅子,集中精力走进录音棚里弹巴赫。他期待在这里能逃离音乐厅里那一成不变、令人窒息的一本正经。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4)

当然,在录音棚,古尔德也有很多自己的怪癖:比如怕冷的他要求录音棚必须温暖;钢琴必须保持合适的高度,必要时需要用木块垫高;他的脚下也必须有一块毛毯…

没错,古尔德很怕冷,哪怕在温暖的地方,也喜欢穿得很厚实。甚至,他曾因为在暖和的天气里穿得很厚又风格怪异,被弗罗里达萨拉索塔的警察当作流浪汉拘捕。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5)

除此之外,古尔德是个标准的社恐人士。不喜欢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也讨厌被人触碰。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也只通过电话和邮件与人交流。那么,古尔德如何了解和认知自己呢?

事实上,他有一项很独特的喜好或许鲜为人知:那就是通过角色扮演,假冒他人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在他的唱片说明和广播节目中,古尔德臆造出很多音乐评论家来抨击自己的表演。甚至,古尔德也曾扮演记者来对自己进行采访。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6)

▲古尔德自我访谈片段

不论是用音乐还是用文字的方式,在与自己沟通和对话这一方面,古尔德似乎从不厌倦。

采访音乐家(扮成别人采访自己)(17)

古尔德的一生,共录制了八十张唱片,里面浓缩了极高的个人辨识度。他演奏的巴赫自成一派,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美学。

正如萨义德曾评价古尔德:

他远非只是一个钢琴演奏家,还是一名特立独行、借由演奏实践表达复杂人文观念的知识分子,一位跳出了音乐会模式、并以自己的生命演绎音乐的伟大艺术家。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遁世、孤独与苦行的古尔德,却依然灿烂瞩目。因为他的音乐里,流淌的是自己独特的人生理念,是留给人世的另一种解题思路。

感谢音乐家的独特,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中珍贵的生命力。正是这股力量让音乐不断向前发展,也让人们进一步领悟音乐的本质。

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体内的那一份“奇怪”和“有趣”,那是我们在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