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问答上的一道题目。我简单看了一下其他人的答案,结果挺失望的。“食色性也”这么一句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国学名句,竟然有那么多人把它给误读了。

为什么食色性都不好(食色性也到底有多少人解读错了)(1)

我说了,从我看到的情况来估算,一万个人解释这句话,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半解释错。因为很多人想当然地把“色”理解为“性”。

这个错误不能说非常离谱,但也挺不着调的。

《诗·鲁颂·泮水》有云: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色,不仅仅当成性来讲,事实上,以色为性,这是现代汉语才养成的习惯。

色字的本义,是指容貌。甲骨文里,色字,就是一个人对着某物来查看自己容貌的样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人面对一件衣服,但是具体是什么,到现在已经不可考了。而在金文里,色字的字型根本就是一个人梳妆的样子,是用手整理头发的形象。

现代汉语沿用的一些词,比如姿色、美色,这里的色,都是当成容貌来讲。

而在“食色性也”这句话里的“色”,是要做“装扮容貌”来讲,是指整理自己的姿容。

也就是说,食色性也,食指的是进食,但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美食,吃好吃的东西;色,就是指爱惜自己的容貌,打扮自己。

喜欢吃好吃的东西,爱惜自己的容貌,这是人的天性。

把这句话里的“色”理解为“性”,是大大的错误。单把一个”色“字拿出来代表”性“,这是现代汉语才有的习惯,在古代,至少在孟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还没产生这样的语言文字环境。

为什么食色性都不好(食色性也到底有多少人解读错了)(2)

不然的话,下半句话就没法好好解释了。孟子接下来说: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与前半句的“食色性也”对照的,相呼应的。

食与色,一内一外,讲的是奢求。但是,把“色”理解为“性”,哪个内?哪个外?没有内外的对照,上文与下文就无法呼应,整段文字就不够工整了。

不知道是谁最先把“食色性也”解释成食欲和性欲,但我觉得,破案了。我能知道这家伙平时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了。

孟子在天有灵。释义古文这事儿,跟译者的私生活无关,不能在作译文的时候把译者的个人行为表现出来。译者翻译错了,还把一大帮人都带进沟里,译者嫌不嫌丢人倒无所谓,但其他人来捞这些无辜的受害者的时候,会觉得很麻烦的。

,